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向(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向(6)

“发展性需求”还是一种共时性需求,同时指向人本身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性需求”的共时性要求当下社会的供给不能再是前一阶段的“历时性积累”性质,而应转换为新的“共时性提升”之内涵;相应地,当前我国实践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就体现为:从“摆脱经济增长历时性落后”转向“破解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共时性挤压”。后者指的是:中国自身特殊的市场化模式具有内在紧张性,有效解决实现“权力经济=权利经济”的问题需要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而其能否跟进和跟进多少,对中国发展形成内在压力;中国现有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带来了诸多问题,发展中的“弱产权、低端口”体制性约束,使中国发展面临潜在风险。上述两个方面集中指向这样的问题,即我们的发展可持续性较弱,发展潜力不足,发展还需要外部制度的整体配套。如何转换我们的发展模式?如何创设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就对我们党最终实现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基于上述“发展性需求”,进而对当代中国发展新秩序进行理性建构并积极实践,直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