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梦想(2)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梦想(2)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的理念,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四要完善政绩考核,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生态价值意识要求科学的认识生态价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建立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使用的代价系统,实行自然有偿使用的政策,才能有效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要求把人类消费需求的水平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坚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为目标,逐步减少对人类健康生存无益甚至有害的消费。生态伦理意识体现了人类自我超越的理性本性,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意识上升为道德伦理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为害他人、危害人类的不道德行为。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审美意识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是使在现代科学技术解构下“祛魅”的自然重新“返魅”,恢复和彰显自然的美丽与神圣。生态美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理性的思考,更能带给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随着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张,有限国土空间面临承载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社会活动。《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统筹考虑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在区域发展和布局中承担不同的分工定位,并配套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标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主体功能区”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将国土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要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