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奢侈动车”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案例】“奢侈动车”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网络舆情案例】

编者按:卫生间纸巾盒1125元,市面上售价几百元的感应水龙头,动车采购价上万元。最近媒体爆出的动车奢侈浪费以及背后暗藏的腐败令人吃惊,与此同时,高铁建设因资金不足大面积停工,负债率高达60%。其实在2011年12月23日的铁路工作会议上,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就已经表示铁路建设中存在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盲目压缩工期等问题。显然,高价采购并非高铁建设唯一的问题。

那么,具体情况到底如何,请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发展】

一个自动洗面器7.2395万元,一个色理石洗面台2.6万元,一个感应水阀1.28万元,一个卫生间纸巾盒1125元,最后组合成总价高达三四十万元的整体卫生间;上万元的15英寸液晶显示器,2.2万元一张的单人坐椅,6.8万元的冷藏展示柜……这些令人咋舌的价格,不是来自某高档别墅,而是我们乘坐的动车。

动车的采购怎么这么贵?不可否认,高速运行的动车对于抗震、防火、密封等有着更高要求,相关零件和设备的采购价格比市售产品或许要高一些,但高到如此离谱,实在很不正常。

用如此天价产品打造出的动车,真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动车”。“奢侈动车”直观反映出了,刘志军、张曙光时代一些铁路采购的黑幕之重与制度之失,从而让一些人用尽心机侵蚀公共资源,化公为私。

从这组报道可以看出,铁路招投标程序存在一些弊端。相比普通的招投标,铁路部门多了一道技术门槛的设置。按照铁道部《关于执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的通知》,凡在铁路客车上安装使用的产品,一律要通过铁道部门的强制认证。强制认证的初衷或许是为了确保质量和安全,但这一认证程序,很容易被异化为市场壁垒,那些有着“通天本领”的不知名公司、贸易中介,可以轻易获得认证,一些老牌的、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反而被排除在认证名单之外,只能依附于这些公司、中介之下,获取可怜的利润。

此外,铁路部门对于铁路列车产品的采购,还存在绕过招投标程序的“点装”,即指定某家企业为特定产品的供应商。“点装”无疑给权钱交易大开了方便之门,许多无技术优势的企业,却可垄断列车多种产品的供应,其中水之深、之浑,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奢侈动车”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媒体的报道只是揭露出了冰山之一角,事情究竟如何,有关方面还应给公众详细说明。

“奢侈动车”的背景,或许与刘志军、张曙光等高官腐败案有关,然而,现在,公众也非常关心,“奢侈动车”的相关采购是否已经停止,铁路部门有没有对相关厂商和产品进行重新审核。

去年底以来,铁路建设与投资严重缺钱,有分析说这是因为铁路投资规模过大,但面对“奢侈动车”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高昂的动车成本是否已经压了下来?通过完善铁路采购招标等制度,又存在多少节约资金的空间?

去年,铁路部门已认识到招投标程序所存在的问题,并做了一些改革,如铁路工程评标使用第三方平台。这种改革的方向值得肯定,不过遗憾的是,铁路部门并未改革不合理的技术门槛设置。希望,有关方面从中吸取教训,继续推进铁路改革,完善制度,降低动车制造成本,不要让“奢侈动车”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奢侈动车的背后有监督漏洞

因为预算让人看不明白

一个自动洗面器要7万多元;市面上几百上千块钱就可以买到的自动感应水阀,动车上花了1万元;高铁列车整体卫生间,南车采购价30万元,北车采购价120万元;青岛晨光垄断了CRH2动车液晶电视的供货,由其供货的15寸液晶电视、固体式液晶电视含税售价均为13472.99元,比市面价格贵一倍多……

如果这些项目的开支能够让大众知晓,显然其中的大多数采购都会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取消。但在预算不透明的情况下,所有这些巨大的浪费都要通过媒体记者事后的“扒粪”才能够为人所知。在铁道部网站的预算公开板块,对数以亿记的支出只有极其粗线条的描述,2010年决算中将铁道部所有开支分为15项,涉及到铁路投资的为第11项:“交通运输(支出)1,379,886.90万元,用于铁路建设支出;铁路运输安全监管支出;铁道部机关行政单位,除档案、教育、文化体育和传媒以外的事业单位人员经费、日常运转支出。”短短几十字就算是公开了138亿的去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