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另一些出租车企业的账本不是这么算的。
张国庆告诉本报记者,拥有很多出租车牌照的大公司,相当于占据了垄断的出租车市场的很大一块。凭着这一份额的“特许经营权”,即可获取银行贷款,投到其他利润高的产业,比如房地产、金融。“拿到经营权除了能收‘份子钱’,还能在别处生财”。
让更多的车或公司公开、公平地进入这个市场展开竞争,意味着大公司市场份额被稀释,“看不见的价值”马上贬值。这绝不是既得利益者们愿意看到的局面。多年以来,“打车难、司机苦”的情况得不到改善,出租车业的垄断格局难以撼动,盖因这个行业的利益分配错综复杂——这些利益,绝不仅是账面上看起来得那么直白。
“这次调价方案还是延续以前的监管思路,控制数量、政府定价,这个路子只会越走越窄。”王军强调,影响企业和司机成本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政府的定价和数量控制难以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出租车行业的现有体制,涨价作用极其有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