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神箭精神:扎根戈壁滩铸箭撼长空

大漠神箭精神:扎根戈壁滩铸箭撼长空

核心提示:在我国西北的戈壁大漠深处,有一个遥远而神秘的“神箭摇篮”。大漠神箭精神是空军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对部队官兵具有重要的鼓舞激励作用。学习和发扬大漠神箭精神,就要像基地科技人员那样,强化爱国奉献意识,坚定从军报国信念,立。

在我国西北的戈壁大漠深处,有一个遥远而神秘的“神箭摇篮”。这就是我国用于航空武器试验训练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自1958年创建以来,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一代代基地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默默地奉献着、奋斗着。基地先后进行数千枚地空、空空导弹的发射试验,完成几十种型号的研究、检验、定型等试验任务。一枚枚新型导弹从这里领取“通行证”后运往作战部队,为祖国领空编织了一张坚不可摧的钢铁防护网。基地人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奋斗历程中,铸就了特色鲜明的“大漠神箭精神”。

想国防现代化痴心不改,扎根戈壁、乐于奉献。基地位于我国西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方圆几百公里渺无人烟,是“天上没有鸟,地上不长草;黄沙漫天飞,风吹沙砾跑”的戈壁荒漠。很早就有专家预言,这里是绝好的航空武器试验训练天然靶场,但却是绝对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几十年来,为了我国航空武器的现代化,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一批批学业优异的军地重点高校毕业生,毅然放弃大城市优越的条件,怀着一腔报国之情,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这里,不计个人得失,埋头科研试验,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动摇基地人的报国之志;经济利益的巨大反差,亲情爱情、个人健康方面付出的巨大代价,没有改变基地人的奉献情怀。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是他们不怕艰苦的精神支柱、忘我奋斗的强大动力。

“大江东去我向西,辞家万里赴戎机;戈壁风沙数十载,不试宝刀试飞器”。基地一位领导写下的豪迈诗句,是一代代基地人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原副总工程师曹新国,1964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当他得知航空武器试验基地急需大学生时,毅然放弃留校机会来到戈壁滩,在基地一千就是40年,参加过十几种型号导弹研制的全过程。原高级工程师罗传庆,自己在基地干了一辈子,长期劳累导致身体虚弱,却没有一丝悔意。1990年和1992年,他的大儿子、二儿子先后从部队院校毕业,在他的支持下,兄弟俩都从北京回到了戈壁。总工程师魏培智,1990年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来到基地,十多年来在科研岗位上奉献拼搏,随着一项项科研成果不断问世,名气也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大公司许以副总经理的头衔和每年几十万元的高薪,想把他“挖走”,他却不为所动,至今依然坚守在科研试验岗位上。像曹新国、罗传庆、魏培智这样矢志国防科技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科技人员,在整个基地屡见不鲜。一部基地建设发展史,就是一曲以忠诚、奉献为主旋律的英雄交响乐。

钻国防现代化呕心沥血,刻苦攻关、勇攀高峰。航空武器科研试验属于尖端科技,是新知识、新技术高度密集的领域,试验过程中经常遇到重重难关。为了打造共和国的长空利箭,基地科技人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从来没有被任何困难所吓倒,坚定地朝着国防科技的一个又一个高峰攀登。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一道道难题被破解,一个个难关被攻克,一枚枚新型导弹冲上云霄。

1965年,基地进行某型武器系统对低空目标攻击鉴定试验时,遇到导弹截获不稳定、波动幅度过大的“假截获”现象,这是当时国内没有人研究过的空白领域。参试人员在没有经验、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反复进行分析检查,一步一步摸素着干,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地研究改进。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绘制2000多张设计图,用手拉计算尺处理10万多组检测数据,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填补了我国制导雷达设计中的一项空白。

在国产无人驾驶靶机研制过程中,攻关小组大胆突破美国用火箭助推发射、苏联用大型飞机空中投放的模式,创造性地研制了地面滑跑起飞车。为解决起飞车与无人靶机适时脱离的问题,攻关小组主要负责人赵煦经常伏案计算到凌晨,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重大难题,终于使我国首架无人靶机“长空一号”翱翔在戈壁上空,揭开了我国无人驾驶靶机发展史上的第一页。

20世纪90年代,上级要求基地建立电子靶场,把电子对抗搞起来。由于发达国家对电子干扰技术极为保密,国内研制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个课题的研究面临极大的困难。课题组成员从零开始学习相关新知识,积极跟踪掌握前沿科技动态,结合以往抗干扰试验情况,研究出了一套靶场抗干扰试验的方法。经过几年的刻苦攻关,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某型电子干扰系统,填补了我国试验靶场的空白。在近半个世纪的基地发展史上,像这样开创先例、填补空白的重大科技成果还着基地科技人员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干国防现代化只争朝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了加快我国航空武器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基地承担着极其繁重的科研实验任务。广大科技人员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科研实验事业上。为了抢时间、赶任务,许多同志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长期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基地创建早期,在执行我国仿制导弹试验任务期间,当时任地空导弹试验部部长的李杰民同志就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在阵地一线,患有糖尿病没时间到医院检查,经常加班,太晚就在办公室架起一张床。当最后一枚仿制导弹成功击中高空目标时,他因劳累过度晕倒在阵地上,40多天后就离开了人世,成为基地“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第一人。

原总工程师周玉生工作学习起来,时常忘了下班、忘了吃饭,饿了就吃方便面充饥。长时间过度劳累和生活没有规律,使他患上严重的胃病,平时三天两头发作,经常几天无法进食,晚上难以入睡。他忍着巨大的痛苦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医院检查时怀疑他得了胃癌,要他立即住院治疗。他考虑到自己主持的靶场换代工程还没有完成,为不使工程进度受影响而一推再推,直到工作全部顺利交接后才住院做手术。由于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他刚满56岁就病逝了。“大漠炼箭三十年,一身劳疾两鬓斑;东归家门席未暖,西去泉台大地寒;寄篱犹恋神箭业,蜗居难忘戈壁滩;鞠躬尽瘁君无愧,同仁哀诵瘗旅篇”。基地一位副总工程师的这首七律,既表达了对周玉生同志的赞誉和怀念,也生动地描绘了基地广大科技人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为了事业“忘记其身、忘记其亲、忘记其家”的基地人,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

大漠神箭精神是空军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对部队官兵具有重要的鼓舞激励作用。学习和发扬大漠神箭精神,就要像基地科技人员那样,强化爱国奉献意识,坚定从军报国信念,立。志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国防建设事业;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时代要求,发扬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努力学习军事高科技和信息化战争知识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性能立足本职岗位,积极研究探索提高战斗力的方法途径把科技强军、科技兴训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