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取铭训不易

记取铭训不易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所有前辈都盼望自己的后辈更长进。因而,自古至今,有传财的,有传言的。传财的,不见得能走远;传言的,不见得能记取。

《左传》昭公七年载,孔子的第七代祖先正考父是个谦谦君子,曾连续辅佐三位国君,是个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虽为三朝元老,但他在朝廷工作中却毫无霸气,更无油条味,而是为人始终谦恭,处事一直谨慎。其中的缘由,不得而知。但也许正是这种低调的姿态,不仅赢得了人心,而且成就了事业。

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他曾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职位提升时,都要越来越谨慎,越来越恭敬,始而低头,再而曲背,三而弯腰,连走路都要靠着墙边走。这样做,不会受到别人的轻视,更不会受到别人的侮辱。生活中,只要用这只鼎煮粥糊口,也就可以了。

如此的铭训,字字力重,句句理深,作为后辈人,当铭记在心。但他的儿子孔父嘉却没有记取这个铭训,而是做事张扬,处事高调,且热衷权谋,并身陷其中,最后,落了个和宋殇公一起被华父督所杀的下场。这,不能不让人感叹:记取铭训不易。

记取铭训不易,往往在于时过境迁,日子好过,自己听到的奉承话多,遇到的顺意事众,再加之心中的欲望出了“笼”,就会心气比天高,行为无约束,甚至视铭训为“过时”,或者,视铭训为“门面”,只让人听,只给人看,而不是使铭训在心尖上跳动,在脚尖上舞动,因而也就很难使铭训之功德光大,或者让铭训之鉴戒发力了。

记取铭训不易,这一现象告诫人们,铭训,虽“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但“书之”的铭,会搁之;“刻之”的训,会忘之。因而,有了铭训,并非就有了行动,就可以万事大吉,而是需要常读之,深思之,力践之。

记取铭训不易,促人动脑三思:自己有无铭训?自己有无记取铭训?自己有无发扬铭训?

无疑,人生在世,皆有铭训。只不过,有的显,是“书之刻之”;有的潜,是言之语之。对于共产党人来说,重要的铭训是:时时不忘群众,刻刻为了群众。这样的铭训,不仅显之于党章,更显之于党的领袖们的诸多篇章。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有一生动比喻,称人民群众是“土地”,共产党人是“种子”。“种子”要发芽、吐穗、结实,一刻也脱离不了“土地”。这不仅是道理,更是事实。正因为共产党人这粒粒“种子”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这一广袤肥沃的土地中,才使大江南北,“蜂蝶去纷纷”;大河上下,“香风隔岸闻”,不仅香了中国、红了中国,而且富了中国、强了中国。

毋庸讳言,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群众路线这样的铭训,并非个个党员干部都能铭记在心、身体力行。也有在生活中淡忘的,更有在实践中弃失的,在他们看来,和平时期、顺利之时、繁荣之际,群众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甚至,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而,决策很少听“民声”,做事极少看“民脸”,一事当前,不是先问群众是否欢迎、拥护与高兴,而是只问自己是否脸有光、身变香、职向上。这,不仅让人见之可厌,而且让人思之可怕。

如果说,对于一个人来说,记取铭训不易,那么,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来说,记取铭训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不间断地在党内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这种教育实践活动,在革命时期,有延安整风;在建设时期,有大兴调研年;在改革时期,有先进性教育和在下半年即将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种种教育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党员干部到群众中“洗洗澡,治治病”,无疑能使党的铭训永记于心,党的事业永葆青春。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