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文风改向何处

不良文风改向何处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进文风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文风问题为什么显得如此重要,其实质是什么,人民群众热议和关注之中又透射出怎样的期许?我想就这些问题,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不良文风的表现

改进文风绝不是一个口号,也绝不是要求一下就能够立即解决和改进,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之所以倡导全党要大力改进文风,就在于当前不少党政机关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习近平同志将这些问题归纳为“长、空、假”。长: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空: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多,讲话稿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没可听性。假:夸大其词,文过饰非。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明、猜不透。我去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对84个中央国家机关问卷调查,有79%的人认为“现在不少会议讲话内容枯燥,容易使人昏昏欲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机关干部对改进会风、文风有强烈的要求。当前,不良文风是一个普遍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第一,闭门造车。一些同志调查研究很不够,满足于对下级检察工作情况的一般了解,掌握基层情况不深不透,做起文章缺少针对性。有的同志写文章无论是给领导起草讲话稿还是汇报工作发言,往往在网上东抄西摘,七拼八凑。有的将其他材料改头换面,稍加增删即拼凑出新文章,不会抄的完全原文照搬,甚至连早已过时的内容也原封不动地抄了下来。这些文章,对上,不能为上级机关或者领导同志提供可供参考、有价值的信息;对下,基层同志如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听起来似曾相识,干起来无从下手。这样的文章没有针对性,不解决问题,基层同志不爱看、不爱听,也起不到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实质性作用。

第二,网络依赖。这些年互联网发展很快,为大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但也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些好的传统、好的做法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以前不少同志都有记读书笔记、随手剪贴资料的习惯,看到好的语句随手记下来,回过头来再细细地读一读、悟一悟,这是提高文字水平的一条“捷径”。在这条道路上,没有“厚积”就一定不会有“薄发”。现在这些东西越来越少了,不少同志习惯于网络上寻找所谓的资源、模板和公式,但写出的文章越来越没有自我、甚至越来越丧失自我。

第三,缺乏特色。一些同志文笔不错,但写出的文章总是没有特点,看了几遍还形不成印象,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同志缺乏艰苦思索的精神,不善于在理解领会上级精神上下功夫,不善于在上下结合点上动脑子,不善于在解决问题上想办法,不懂得在个性化语言上辟溪经。至少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这样的文章只能是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通篇只会讲上级的话,讲别人的话,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基层同志批评这种文章是“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现在为什么一些干部讲话人们不爱听?一是旧,没有信息量。捕捉不到新思想,了解不到新情况,触及不到新问题,领略不到新思路,感受不到新办法,总是在说老话,举老的例子,老生常谈,甚至比群众知道的还要少,就像局外人给当事者讲故事,听者不好意思捅破,只好耐着性子听,说者滔滔不绝,甚至口若悬河陶醉其中。二是浅。讲话抓不住关键,把不住要领说不出道理,讲不出门道,听的人只能是昏昏欲睡、暗暗叫苦。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就给这种人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三是虚,没有新意。一些同志讲话写文章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活的东西,没有实的措施,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缺乏吸引力,缺乏实践性,缺乏可操作性。

第四,心态浮躁。现在有一种现象,大多数人不愿从事文字工作,认为做文章是个辛苦活,出力不讨好。有些年轻同志即使从事了文字工作,却很少下功夫研究材料、研究文字写作,或者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不注意日常积累,肚里没有东西,临时抱佛脚,更不用说满腹经纶了。其结果是写的文章,看起来洋洋洒洒,大一套小一,大标题套小标题,但缺少思想,没有观点,逻辑不严谨、语言不流畅,既没质量也没味道,既不实用,也没价值。

第五,语言乏味。这几年机关新进了不少人员,不少同志学历层次较高,但是做起文章,语言不生动、不鲜活,不会使用群众语言,不善于把专业术语、法律用语转换成老百姓听得懂、容易接受的通俗语言。一篇文章,一个讲话,颠来倒去,总就是那几个名词,带有一些书生气、学生腔,这样的语言,拼凑不出好的文章、材料,体现不出省院机关的水平,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第六,功夫不到。每年印发很多文件材料,客观上讲是工作需要,大家也很辛苦,但实事求是地讲,确实存在首精品不够多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工作忙、材料多,疲于应付的因素,但学习不刻苦、基本素养不到、研究问题不深、掌握情况不透、信息量不大是主要原因。同时还与深入调研不够、个人基本功底不扎实、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缺乏提炼、挖掘不深、视野不宽、站位不高、深入思考不够有很大关系。其实,讲话写文章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是工作作风的体现,是领导能力领导水平的体现,是务实重干与否的体现。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写好文章讲好话的前提,一定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埋头苦干的过程。 

【公文写作栏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