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冤案形成,即使出现了足以推翻判决的新证据,纠错竟也是阻力重重,原因何在?
据新华社报道,浙江的张高平、张辉“叔侄冤案”历经近十年,前不久终于平反。近日,参与“解救”叔侄俩的一名已退休检察官,向媒体讲述了整个翻案过程。让人再次感受到这样一起并不复杂的冤案,纠错过程却是异常的艰难。
2004年判决的这起冤案,当初判决有罪的证据明显不足:死者指甲里的DNA与张氏叔侄不匹配,警方没有找到任何物证痕迹,两个嫌犯的口供相互矛盾……如果司法机关能严格坚持《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无罪推定”“罪疑从无”,有一个证据存在疑点,就不应该定罪。但正是当地公检法机关的层层失守,最终导致冤案的发生。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旦冤案形成,即使出现了足以推翻判决的新证据,纠错竟也是阻力重重。
张高平在服刑地不断申诉,甚至感动了石河子市检察院驻监检察官张飚。石河子市检察院调阅材料后,也发现了几个疑点,随后多次向浙江发函,但多年石沉海底。
2008年,河南马廷新案全国轰动,牵出了“狱侦耳目”袁连芳。离奇的是,当初在“叔侄冤案”一审有罪判决中,26条证据几乎都是事发前后的间接旁证,只有这个“袁连芳”的证词称:张辉在看守所里自称曾奸杀过一名女子。
那么,浙江警方,以及为袁“立功”减刑的法院,不可能不知道;既然袁已参与制造了一起冤案,那么理应对于涉及他的其他案件主动进行复核,勇于承认错误,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否则此案2008年就应该平反。相反,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石河子市检察院核实两案中的“袁连芳”是同一个人。
但即便石河子检察院做了大量调查核实工作,一再给浙江法院、检察院寄交申诉材料,检察官张飚甚至还曾亲自致电浙江省法院,但都未能启动再审纠错程序。
从制度上说,我国的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事实上只以生效判决“确有错误”为前提,这有很明显的主观主义色彩;从程序上说,一般由司法机关通过书面检查启动,没有当事人律师、证人直接参与的听证程序。哪些新证据能证明原判“确有错误”,由司法机关,甚至是由原审法院来认定,这就增加了翻案难度。
因此,如果不是新疆检察官的一再坚持,不是媒体报道的推动,或许这起冤案至今沉冤难雪。现在浙江省公安厅通过官方微博,向当事人及家属道歉。但是,那些自认为办案“无懈可击”的司法人员,至今没有受追究;一再忽视石河子检察院递交的申诉材料的法院、检察院,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对这起荒唐冤案的纠错和反思不能就此结束。需要有对具体人员的问责,也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浙江叔侄冤案”纠错过程为何这么难
- 赔偿远非冤案“正大高”式道歉的全部 2016-08-11
- “不想追责”莫成“不再追责”2016-02-02
- 法院登报道歉,还要勇于追责2015-09-22
- 今日话题:解决疑案冤案,推动依法治国2014-12-15
- 冤案平反之司法公正2014-12-15
- 法院判案,容不得“错案、冤案”2014-12-15
- 让疑案争论推动法治共识2014-12-15
- 冤案何以发生2013-11-28
- 办案“终身负责”需制度细化2013-08-15
- 检察日报:期待国家赔偿后的“下文”2013-06-04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生日快乐,青春中国
- 【廿四节气·寒露】秋意浓,露凝霜,养生正当时
- “电影+” 加出消费新动能
- 中秋承古韵 明月映团圆
- 国庆中秋喜相连 风清气正共欢庆
- 韩文科:面向“十五五”,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 杨英杰: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与世界意义
- 刘颖:“大安全”理念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 【党员课堂】左鹏: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十一”假期|京津冀文旅服务“一盘棋”
精选视频
【中华文明】何以“大一统”?中华文明的历史回答
中华文明丨从“最初的中国”看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
划重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核心任务大拆解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谱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