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包容是当前中国“转型政治”的重要议题(3)

政治包容是当前中国“转型政治”的重要议题(3)

3. 政治包容拓展的约束因素

首先,价值与观念的达成共识有一定难度。 根据执政党组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观念是基本共识,但是到底是一种权利式的价值平等还是一种现实的利益均沾,争论不断。 前者往往被盖上自由主义的“印章”,后者则容易为民粹主义提供“温床”,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更需要多维条件支撑,政治包容的价值与观念的共识需要理性公共空间来达成,理性公共空间的塑造更需要政治包容的环境。

其次,如何拓展政治参与包容性的制度设计? 当前的政治包容可能的实现途径是从政治参与角度进行,利用已有制度与平台进行权利与利益输入,更有利于社会稳定。从哪个方面开始,采取怎样的路径,依赖哪些社会力量完成,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最后,政治包容是一种制度建构还是一种局部创新? 当承认政治参与主体合法性时,政治包容就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民众开始对政治组织或政治精英进行评价,“党的领导是不是有包容度, 不能自己说了算。对作为官德组成部分的包容状况, 要由群众评议,由群众打分。群众有足够的权利和充分的理由来评判领导者的包容度。 ”这样的包容性形成不仅需要一种政治气度,更需要相应制度跟上,努力做到维护社会稳定,亦能促进政治发展。

转型政治对于中国政治发展不仅是一种约束性背景,也提供了发展机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不断拓展政治主体范围,形成政治参与渠道与深化参与度,重视政治参与实效,这才能更好地体现政治包容。

在中国社会转型深化阶段,强调政治包容不仅是解决社会诸多矛盾纠纷的需要, 也是政治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也是政治包容不断增强的过程。新形势下我们要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以及解决面临的四大风险,这都需要不断提升民众的主体性、理性和参与能力。因为,政治包容不仅是承认政治身份,更是一种行为的政治容纳,“把权力关进笼子”, 逐步开放政治参与过程和提升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度和参与度,才能更好地进行理性沟通和达成共识。 从身份走向身份与行为二者统一是一种进步,对于当下中国而言,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民众期待。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