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管理公职人员的道德诚信(2)

国外如何管理公职人员的道德诚信(2)

区分公车与私车的使用时间和场所。博茨瓦纳公车挂红底白字车牌,民用车挂白底或黄底黑字车牌;每逢双休日,公路上只有民用车在行驶;政府还设公车加油站,节假日休息。澳大利亚也对公车和私车发放不同的牌照,规定公车不得出入豪华娱乐场所和购物场所,一旦在超市或娱乐场所停车场发现公车,每个公民都可以举报,有关部门会调查当事人。

详细记录公车的行驶信息。德国规定,公车须有行驶日志,由司机每月交主管官员审核。加拿大要求公车司机记录每次使用时间、出发及目的地、使用人与用途、行驶里程、相关花费等。联邦政府还与有关公司签约,向每部公车提供1张卡,车队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公车加油、保养、维修等数据。公车使用部门每年向财政委员会报告信息,由审计部门审查。

采用电子手段防控公车私用。瑞典设有“公务车监控系统”,任何人用车,须先按下“公务”或“私用”按钮,代码器将该车代码发往监控卫星,卫星把代码及汽车所在方位信息传给中央监控台。监控人员如发现按下“公务”按钮的汽车驶向别墅或娱乐场所等地,会用无线电话询问开车者“为何用公车办私事”。美国也在很多公车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监视车辆行驶路线和停泊地点。联邦政府官员违规使用公车,可受到停职1个月直至开除的处罚。

提倡公务活动租赁社会车辆或使用私车。芬兰公务员外出办公,可使用政府和议会发的出租车券乘坐出租车。日本包车和租车占公务用车较大比例,政府鼓励公职人员乘坐公交并给予补贴。德国国防部和各州主管部门租赁相当数量的社会车辆办理公务,就连接待外国元首有时也从汽车公司租车。挪威鼓励用私家车为公家办事,并按实际里程给予汽油费补贴。

从总体上看,多数国家配备公车并实行规范化管理,依靠社会参与监督,有效提升了公职人员的公车公用意识;一般公务用车,通过实报实销、货币补贴或发放车券等,走社会化租赁使用之路,明显降低了行政成本。

限制公职人员公款宴请和送礼行为

规范公款接待和限制收受礼品,是许多国家防止利益冲突最为重视的内容,多被纳入公务员道德操守行为规范或法律制度。严格限制公款宴请和收受礼金礼品行为,长期坚持便使公职人员逐渐养成廉洁自律的习惯。

限制公款招待及用餐对象。联合国规定,各级机构招待费不能用来宴请本组织的官员。大部分国家内部公务活动一般不安排宴请。韩国法律规定,公务员不准与工作对象一起用餐。

制定接待或接受宴请标准。美国将宴请纳入道德管理范围,限制餐饮额度,公职人员不得接受每人每餐超过20美元的宴请,每人接受同一机构的宴请全年不得超过50美元,一些地方宴请招待费低至每餐人均10美元。

公务接待计划提前报批。俄罗斯公务宴请报批程序复杂,一般要经过5道程序。美国公务接待通过预算控制,超支部分由个人自付。美国马里兰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宴请中国代表团,比接待预算超出1瓶啤酒,这位院长便自付了啤酒钱。

制定收受礼金礼品规则。德国各地通过立法确定公职人员收受馈赠的标准,收受现金超过10欧元、礼品价值超过20欧元,便会受到处罚。美国规定,下级不能给上级送礼。韩国规定,公职人员不许把婚丧嫁娶事宜通知亲戚和密友以外的人,结婚收取礼金不得超过3万韩元(不到200元人民币)。新加坡规定,公务员不得接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的礼品礼金;虽未禁止亲朋好友间互赠礼品礼金,但反贪机关和司法机关会分析评估是否超出合理限度。

建立礼品上缴登记制度。欧洲多数国家公务活动一般不送贵重礼品,只送低值纪念品或即食食品。澳大利亚规定,议员接受礼物必须登记。马来西亚规定,公务员收到礼物要报告上级主管,价格偏高的必须交公,上级认为不贵重的才允许留下。新加坡规定,收到礼品礼金须立即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报告并如数上缴,或经有关机构评估价格并支付费用后方可留下。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社会舆论对效仿国外一些反腐败治理举措呼声很高,但因对国外具体情况不甚了解,难免产生概念化的认知。在对定位和目标把握不清晰的前提下,盲目提出过于笼统的要求,难以真正有效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借鉴国外公职人员道德诚信管理的经验教训,我国应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针对当前公职人员在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职人员道德诚信管理体系,强化治理公职人员道德失信措施的可操作性,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广大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