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进行了科学和完整的概括。这一重要论述,使早已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道路”问题再次升温。近10年来,国际社会从关注“北京共识”,到探究“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独特之处、成功之道以及世界影响,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和深入。虽然国外政界、研究界和媒体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与非议从未停止,但严肃和理性的声音也在增长。了解这些观点和看法,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中国道路的世界价值。
实事求是、着眼长远、渐进改革
通过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路径进行比较,国际舆论一般将中国道路的特点归结为3个关键词:实事求是,着眼长远,渐进改革。
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不少外国政要和学者认为,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坚持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的道路。一方面,立足本国国情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照搬西方模式;另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向世界学习。正如俄罗斯学者季塔连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历史教训,回归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尼泊尔副总理什雷斯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中共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根源在于中共能够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适合中国的国情。
政策规划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一些海外学者和经济界人士在高度评价中国五年规划能够连续制定和执行的同时,尤其看重这些规划背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美国学者斯蒂芬·李柏在其著作《红色警报》一书中就认为,“中国领导层能够制定长远的国家发展规划,并按部就班地把计划付诸实施,这是西方国家做不到的。”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2012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很多美国大型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显然认为“共产主义”的官员比“民主西方”的政客更有工作成效,最令他们佩服的是中国政府制定政策时总能着眼长远。俄罗斯经济学博士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经济成就,证明了从计划向市场过渡的中国经济模式的生命力,在这种模式下,国家能够实施大规模投资计划,宏观调控发挥着重大作用。”
选择渐进改革,并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中国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解决问题时没有现成答案,国家通过计划、干预、反馈回路、问责机制和局部试验寻找解决方案。”美国《纽约时报》也认为,“自1978年以来,中国领导层一直在做着尝试、创新及调整。”美国学者兰普顿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根据国内社会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
“不懂中共就不懂中国”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与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更强调执政党在国家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韩国《中央日报》形象地说,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了“不懂中共就不懂中国”的时代。外界认为,中国共产党自身所具备的三个特性决定了它能成为中国道路成功的关键。
善于学习并与时俱进。韩国有媒体认为,“世界最大执政党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学习组织,这就是中国未来一片光明的原因。”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总结称,“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90年的惊人变革之后还能保持如此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总能与时俱进。”
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不少海外舆论认为,中共在动员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的能力让人印象深刻。英国《新闻杂志》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它依靠强大的组织能力领导着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奥地利《新闻报》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可能也是最强有力的组织。”新加坡《联合早报》则提示,“看不到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策动员能力,就很难理解中国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
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在一些海外中共问题专家看来,中共重“特色”但并不“狭隘”,真正做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美国学者沈大伟在其《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一书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没有让自己局限于效仿前社会主义国家,而是真正放眼于全世界的各种政治体制,学习可能在中国有用的东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也在《联合早报》刊文指出,“中国不仅向欧美等大国学习,也向新加坡等小国学习,中国把全世界最好的发展方式融合、集成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