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角下的中国道路(2)

世界视角下的中国道路(2)

丰富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外界对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争论颇多,但多数国际舆论已认识到,中国通过对西方经验和其他社会发展模式的借鉴和消化,独立自主地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从而丰富了人类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这一重要贡献不应被低估。

中国道路的成功打破了西方模式的垄断地位。在国家建构的问题上,西方长期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但现在中国发展的事实已经开始动摇西方模式的自信。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2年夏天连续刊登题为《为什么中国不会崩溃?》以及《美国存在缺陷的民主制度可以从中国的一党制中学些什么?》的文章,比较了中国的“精英领导制度”与“西方民主选举制度”的优劣,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过去没有崩溃,现在也不会,而且西方应该向其学习。英国广播公司网站载文认为,“中国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完全建立在西式社会历史经验之外。”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在历史与现实层面上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在两种制度主导下不同发展模式的思考。英国《卫报》网站载文指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没有什么比中国与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对比更鲜明的了。”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文章则称,“全球经济衰退暴露出的最大讽刺之一就是,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在处理资本主义危机时表现得可能要比民主选举出的美国政府更好。”

简单的市场化并没有解决多数国家和多数人口的发展问题。相比之下,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在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特别是在减贫领域。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就此刊文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以往许多政权无法做到的方式改善人民的生活,让中国这列火车保持快速和准点运行。”意大利经济学家洛蕾塔·拿波里奥尼在《毛式经济学》一书中也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模式已经战胜了西方体系,比其他任何模式都更能保障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道路的实践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一些西方学者也尝试从文明进化角度看待中国道路的重要贡献。斯蒂芬·马克斯在《从非洲人的视角看中国在非洲》一书中就认为,中国的发展没有采纳“华盛顿共识”,中国的“这种模式所带来的理念不仅不同于以西方经验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而且还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曾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政治学者弗兰西斯·福山也主动修正自己的看法: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通过自身和平发展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对话,用实践对“文明冲突论”进行了有力反驳。阿根廷学者孔萨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文化崇尚‘和谐’与‘和平’,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给世界带来了中国文化,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未来世界的健康发展也非常有意义。”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也刊文强调,中国在对待现代文明方面的态度、实施社会政策方面的经验,客观上成为“历史末日”及“文明冲突”等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从而推动历史发展,防止文明之间的冲突,推动其转向建设性对话,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

中国道路为更多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和信心。通过国际比较,舆论普遍看到,处于同一历史时期,面对相似的国际环境,中国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而前苏东集团国家的“转型”却付出沉重代价,亚非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也陷于困境,美欧等发达国家则先后陷入金融危机。因此,中国的发展道路可以为不少国家树立参照和榜样。阿根廷《文摘报》2012年初报道说,“几个月来,已有数十篇文章和多部著作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效仿中国模式的建议。”《埃及新闻报》在2012年末刊文称,“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穆斯林,各国政府正在中国的大门前排起长队,等待学习新本领。”

不少外媒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中国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和信心。澳大利亚《广告报》就有文章称,“中国模式让迷恋高增长、稳定、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心驰神往。”中非关系专家丹尼尔·拉志在《非洲事务》上撰文指出,“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成功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与后殖民主义时期其他现成经验不同的理念和新的发展援助的来源。”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说,“从委内瑞拉到越南,中国模式的吸引力随处可见。”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