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天梯求学路—辛酸背后的期盼(4)

【案例】天梯求学路—辛酸背后的期盼(4)

上学爬天梯谁之过?

湖南桑植县苦竹坪乡张家湾村,儿童每天需攀爬垂直天梯上学。徒步近一个小时山路到达天梯,然后攀爬挂在悬崖上垂直90度的天梯到达学校,如果不走天梯,到镇上需四五个小时。村里原有398口人,如今只剩下90几口,虽与外界隔绝,但他们不愿意搬出去住。上学难,出行难让不想搬出大山的村民只有一个心声:“我想改变路”。

山区孩子学点知识大不易,我们经常从报道中看到山区孩子的各种上学难问题,但张家湾村的孩子们每天爬天梯上学的情况真是触目惊心,让人不寒而栗。除了为孩子们的安全担忧外,我们惊诧于历史走到了现代,竟然还有这么残酷的上学“险路”存在。天梯存在,是农民之过还是某些部门之过?

张家湾村人口不多,但地广人稀的大山经济资源丰富,加上老一辈的根基,张家湾村仅有的90多位村民不愿离开大山,这是故土难离,情有可原。爬天梯去上学,是孩子们想靠知识走出大山,靠知识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无可厚非。但经历了在悬崖峭壁施工难、移民不情愿、建学校怕造成外村交通不便等情况后,张家湾村村民给孩子们选择了打造天梯。张家湾村村民是善良的,为了别人,却苦了自己,值得夸赞。即使每天都要爬天梯,他们除了希望,毫无怨言,其精神确实让人佩服。

但垂直天梯的背后是学校问题,是交通问题。孩子们爬过垂直天梯,就能省掉四五小时的绕路。关于学校,之前的那所学校同样要让其他组的成员翻山越岭,撤点并校后,张家湾村的孩子们必须靠天梯往返于家园与学校。撤点并校的初衷,是通过集中资源办学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其合理性毋庸置疑,但“一刀切”却让张家湾村孩子们的求学路变得异常艰辛。过分撤点,不考虑实际形式,加重了张家湾村孩子们的求学负担。

张家湾村的路,一直没能通,只因“三千万都未必修得成”。在中国,因为资金问题而“罢休”的民生工程不足为什么稀罕事儿,但垂直天梯却深深地触动世人心灵。这不该发生在中国,也不该让孩子们承受这种现实之痛。设若资金可以困扰一切,那么,很多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应当停滞不前,更应当逐年倒退。实际上,并非完全是资金困扰现实问题的解决,而是某些人的人心不良。

有人说“在任何一个贫穷的地方,比经济更贫穷的往往是教育的贫穷。”而与其他贫困地区相比,张家湾村的教育贫困是输在某些部门的不负责任上。我们希望,垂直天梯能尽快成为一个传说。

【启示与思考】

在湖南桑植县张家湾村,因地高多悬崖,从村民的祖辈起,村民就靠搭在高低两处的木梯出入镇上。而村里学龄期的孩子,也只能靠爬垂直的天梯上学,而梯子下面,就是六七十米深的悬崖。

值得追问的是,一个村庄,为何处在被边缘化的角落?若村民们只能在“原生态”的天梯上爬行,那连安全出行,都会变成奢望?尤其是在年轻人普遍外出,老人小孩留守的情境下,爬天梯的危险尤为巨大。

事实上,当地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做过几种尝试:修路——悬崖峭壁工程量巨大,“3000万都未必能修成”,而村里人口又不多;移民——山里丰富资源,成了村民生计来源,他们舍不得离开;在村里建学校——会让别的地方的孩子翻山越岭,且教育质量好不到哪去。看上去,这像是个无解的难题。

即便如此,当地政府仍难逃不作为的嫌疑:

首先,在媒体报道后,桑植县政府立马表态,先出资金在天梯处改造一条简易通道上山。可假若媒体没曝光呢?当地会不会继续不管?为什么非得等到“媒体曝光”,才将改造简易通道提上日程?

再者,部分村民不愿搬离,或不乏安土重迁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生计。这也投射出其发展渠道的匮乏:政府有无适当引导,为其生活兜底,并拓宽其发展空间?如果村民“谋生有术”,还会不舍得搬离吗?

退一步讲,就算修路、“移民”等都难以实行,给村民们修个“钢铁梯子”,并做好保护措施,有多难?

还有一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指南。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只当作一句口号,有钱先建办公大楼,即使把自己的办公大楼建设得像“小天安门”、“小白宫”,也不满足,还想方设法公款吃喝、玩乐。

国家间竞争是人才竞争,更是国民整体素质竞争。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必须先行。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端正理念,在财政部门预算时,加大对教育投入的比例。试想,只要当地政府能够拿出10万元左右,就可以修条简单的通山便道,孩子就不用攀爬天梯了。教育乃立国之本、民生之本,并非“鸡肋”。重视教育应体现在行动中。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