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从“最会喝水的家庭”探析如何增加政府公信力(3)

【案例】从“最会喝水的家庭”探析如何增加政府公信力(3)

网友热评:

@晓雨way:我就是做水质监测工作的,我可以说北京的水确实都达标,水垢主要是地下水硬度大的原因,2014年南水北调从丹江口水库调水进京后,水垢问题就会好很多,而且丹江口水库是某某山泉的水源地之一哦!

@由美的爸爸:此水不是彼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所说是对的,家里水龙头流出的水呈茶褐色也是真实的,问题在于此水不是彼水。自来水集团可以保证出厂的水是安全的,但不能保证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的管道和高层建筑上的储水罐没有污染。

@catherine_chch:记得初到北京时,夏天煮绿豆汤。绿豆加上自来水,熬了半小时后打开锅盖一看,一锅红水,生平第一次见识到绿豆可以煮出红水。后来换用桶装水才算喝上了绿豆汤。

@王云岭:北京的饮水应该是安全的,也必须安全,那么多政府机关、外驻机构、媒体云集于此,自来水公司怎敢开此国际玩笑?北京饮水安全,但并不代表没有安全死角,一些人为的或其他原因形成的死角应该是有的,但不能代表整体。饮水安全要重视,但也不能以局部否定全部,应该尊重事实。

北京“最会喝水家庭”引反思 自来水质量谁保障

生活上的讲究,每个家庭都“自成一套”。可仍要说,见过讲究的,没见过这么讲究的。在看过了“北京市最会喝水的家庭”的报道之后,许多网友发现,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关于自来水的那么多的秘密,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我们每个家庭何尝不想变成那个“最会喝水的家庭”。这个道理就像在伦敦奥运会召开之前,我们看到一些项目的国家队队员能够吃到单独喂养的家禽、牛肉、猪肉一样。我们都想成为“特供”的对象,哪怕费尽周折,自己给自己也要搞“特供”。

戒烟戒酒易,“戒掉自来水”难。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不喝水。水是生命之源,可是,我们每个家庭所有的水源,不过来自于家里那三四个水龙头以及背后那神秘的自来水公司的供给,对于他们供给的自来水,绝大多数百姓是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对比“最会喝水的家庭”的讲究,许多网友更是感觉,即便自己经营着一家自来水厂,都比不上这个“最会喝水的家庭”。

“最会喝水的家庭”之所以能称“最”,原因有两条。一是,在自然水质量信息极不对称的过去和当下,他们这个家庭较别人早20-30年知道了北京市自来水的质量,并且几乎每周都会得到自来水质量检测数据,这个家庭借助于体制之内的信息资源,较早地做到了“独善其身”。而这是其他家庭都不会拥有的“特权”。当然了,笔者在这里并非陷入了“专家即砖家”的思维,水质量的信息发布并非只是几个研究人员有没有发布的问题,而事关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更事关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官员对于特殊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全体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的释放程度。

与这个家庭相比,广大公众非常像眼睛上蒙了布的拉磨驴——每天喝水,却不知道喝到了什么。2009年住建部曾对全国城市饮用水水质状况作普查,但至今未公布结果;2011年,住建部也曾进行抽样调查,并发布数据为“我国自来水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但是,至于是哪些城市属于17%部分,则没有了下文。关于自来水质量的信息,笔者希望,自来水质能像PM2.5数据一样,实时检测,实时更新,像天气预报的信息发布一样公开,一样透明。

二是,这还是个“仓廪实”和“衣食足”的问题。换作一般的家庭,在未成为“最会喝水”之前,想必会折腾到生活不得安宁。让我们看一看“最会喝水的家庭”讲究到了什么程度:沏茶用海南岛的“火山岩”或长白山的“泉阳泉”偏硅酸型的、比较软的水;做饭用北京本地经过品牌工艺末端加工的矿泉水。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讲究,既需要非常专业的水知识,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较大的花销。因此,普通家庭尤其是那些需要几代人为房子奋斗的家庭,要实现吃水上的讲究,无异于痴人说梦。

一厢是守着强大的数据库,过着小资生活,处处讲究吃水更讲究,一厢是任何正确信息都得不到,有时直到城市停了水,才知道上游的水已经被化学物质污染的结果,对比之下,就会发现,不是普通家庭不想在吃水上讲究,而是,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选择我们的用水质量。在选择用水的问题上,他们给公众出了一道只有一个答案的选择题。

自来水水质问题,并非是简单的污染问题、管道问题,也并非有没有“国标”的问题——况且新的自来水“国标”已于去年7月份开始实施。通过“最会喝水的家庭”这个多棱镜,我们能够看到,自来水的质量问题和当下很多公共问题一样,都是话语权和知情权得不到释放、权利主体得不到尊重的问题。

【启示与思考】

小小一杯水引发广泛的关注甚至是焦虑,恰似一面多棱镜,不仅折射出民众对于饮水安全的关切,还折射出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公开不够充分。

回应与日俱增的民众关切,有关方面与其急着澄清自己是“最好的”,不如努力做到更好。比如借鉴它山之石:日本的自来水管道大都使用不锈钢;德国联邦卫生部规定,自来水公司每年都必须出具水质报告,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水质监测一小时一次。

回应日益强烈的沟通需要,则有赖于信息公开。供水是基础的公共服务,百姓当有充分的知情权。很多时候,因为不了解所以质疑,因为不清楚所以恐惧。而信息公开的好处就在于,一旦再有类似新闻爆出,公众或许不会立刻相信什么或是怀疑什么,而是可以对照数据作出客观理性的判断。

北京承诺公开水质监测42项指标只是踏出了第一步。为了更具公信力,水质监测体系和公开体系还应该考虑引入第三方力量如大学实验室、卫生检测机构等参与。

不单是水,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民生的很多信息都应尽量公开。近年来,各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不断加大,但改善民生不仅仅是增加投资,还需要让人们更便捷地获知相关信息,由此远离焦虑,也有助于行使监督权,推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好地落到实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