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川市耀州区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位退伍老兵,二十余年来,他发扬军人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心带领村民修路、建校、拉电、通水、调整产业结构,在大山里奏响了科学发展的最强音,使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换了新颜,吃糠咽菜的村民们过上了文明富裕的好日子。他就是耀州区照金镇麻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长军。
十年修路,致富奔小康
麻地村地处深山之中,基本上与外界隔绝,通往外界仅有一条羊肠小道,来回要翻越三座大山,上下20多面坡,大小弯道多达100余个。没有出行的路,山货运不出去,农资运不进来,就连去交售公粮,村民们也得背着、担着,步行十多公里到高尔塬粮站交售。1999年10月,魏长军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历时十多年的修路战役在麻地村开始打响了。
起初开会动员,许多村民不理解,尽管魏长军苦口婆心,但懒散惯了的村民还是无动于衷。于是,魏长军义无反顾地带着党员干部和家人在大山里抡起了开路的镢头。一尺、一米,麻地村发展的希望之路在他们的脚下向前延伸着。一个路的镢头。一尺、一米,麻地村发展的希望之路在他们的脚下向前延伸着。一个多月后在党员干部的感召下,村民们纷纷拿起工具投入到修路的战役中来。经过五个多月的修路战役,昔日的羊肠小道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两米宽的山间公路,麻地村民逐步购回了摩托车、架子车、三轮农用车,购置生产生活用品再也不用人背、步行了。
去年10月,耀州区区委书记马秉寅深入麻地村检查指导工作,听取了魏长军关于麻地村近年来经济发展情况和修路艰辛的汇报后,现场要求照金镇及区上有关部门全力帮助支持。施工队提出支付10万元启动资金才开始施工,魏长军只好卖了家里能卖的东西,自己垫资一万余元,并且组织班子成员多方筹措10万元,又以个人名义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修路工程顺利启动。目前,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之中。总投资399万元,全长11.201公里,宽3.5米的水泥路必将成为麻地村人脱贫的“小康路”。
以人为本,民生大如天
自古以来,麻地村民常年饮用山泉水,既不卫生也不安全,严重的地方病影响着村民健康。2004年,魏长军借助区上开展的“双百”活动之机,带着班子成员三番五次前往包扶的区乡镇企业局、联通公司、区工商分局跑,多方努力筹措资金4万余元,在区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修建蓄水塔,饮水上塬,才彻底解决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麻地村远离城镇,又是地方病多发区,村里虽然有个卫生室,但那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村民患病经常因不能及时医治而失去生命。魏长军和班子成员多方联系培训卫生技术人员,并新修了村卫生室,从此改善了村民的就医条件。十几年来,他这个村官当得很累。村上的大事小事,让他操不完的心。村民们动情地说:“麻地村的变化,多亏我们有个好支书啊!”
科学发展,果业富山村
2006年,区上确立了“果业富民”的发展战略,让一直在大山里苦苦探索的魏长军心头豁然开朗。在两委会班子会上他说:“大山养人,靠山吃山,我们要把麻地的山变成花果山,变成聚宝盆,让群众不出大山也能发大财。”
近年来,麻地村的核桃产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果树苗木、果品质量却一直较差。2007年春,为了提高核桃的品质,魏长军和两委会成员组织村民代表赴杨凌听专家讲课,学习优质核桃栽种管护技能,引进回了香苓、辽四、陕二等新、名、优品种。为了打消村民顾虑,他首先在村干部自家的果园嫁接成功之后,才一次性在全村推广了100多亩。
谈起以核桃为主的鲜干果经济林建设,魏长军感慨万千,他说麻地村75户266口人,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核桃树,去年户户收入上万元。全村2000亩核桃树,成年大树4000棵,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900元,其中核桃一项就达到了4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2%。特别是村民罗福才、王天才、杨正军三家核桃收入都超过了3万元,5户超过了2万元,61户过了1万元。
经过军营锤炼的魏长军以非凡的胆识,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团结两委会一班人在革命先辈们当年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奏响了科学发展的强音。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过去缺衣少食,如今冰箱、彩电、手机等高档电器进入了普通农家,麻地村“当家人”魏长军满怀信心地说:麻地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