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信、现实自信、未来自信(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信、现实自信、未来自信(2)

关于改革的若干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周新城

第一,我国改革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落实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但从学术界的讨论情况看,我国的改革确实存在一个朝什么方向改的问题。从长远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变化和改革可以有两种方向、两条道路,其结果是两种前途:一个是改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步一步朝着共产主义方向走;一个是退回到资本主义去,像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那样。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这样两种方向的改革观的斗争一直存在。

第二,决定改革方向的是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的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不可否认,改革也受到了各种错误思潮、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的干扰。深化改革必须排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干扰,保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

第三,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讨论改革时,首先要把不改什么定下来,然后再讨论改什么。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必须坚持,这是不能改的。在政治领域,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等政体的基本制度;在经济领域,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文化领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些基本制度,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当前的具体国情,事实证明这些基本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此,应该有制度自信。

第四,一切改革措施都必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把群众路线同顶层设计结合起来,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系统的、完整的改革方案。不能一面讲坚持基本制度,而在设计具体改革措施时却削弱以至破坏基本制度。

促进经济改革理论科学化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何干强

党的改革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革的根据、对象、方向、性质和目的都有科学的规定,尤其强调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渗透着唯物史观,是科学的改革理论。只要把它们具体化为政策措施,就一定能促进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现在一些人试图用“西化”改革论即用西方经济学来指导改革,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行不通的。须知,原苏东国家就是在所谓的“改革”的喧嚣声中亡党亡国的。因为“西化”改革论迎合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要改掉的是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要促进党的改革理论落到实处,就必须走出迷信“西化”改革论的认识误区,充分认识一些人以“改革”的名义搞新自由主义、推行私有化的极大危害性。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自信,促进改革理论科学化。

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教授 宋萌荣

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从生态文明角度倡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是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当代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一个新生长点。生态文明不仅是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呼唤,更是社会主义新文明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标识。所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与中国化有机结合,将生态文明纳入自己的核心理念和纲领之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和具有历史意义的选择,生态文明也就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代表的新文明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时代标记。

从这个意义上看,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里所提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也就不仅仅具有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联系的意义,而且具有同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同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联系相比较的人类文明发展新阶段的意义。只有从这个意义、从这个理解出发,才能将建设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和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开创性内在结合起来。

正确认识帝国主义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罗文东

冷战后兴起的“新帝国主义”或“新帝国”论,为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控制和盘剥广大第三世界、攻击和颠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套理论和政策的依据,因而一经提出就受到欧美学界和政界的重视和效法。所谓“单边主义”“丛林法则”等,已成为它们向所谓“失败国家”发动武装侵略的借口。“新帝国主义”不仅割裂了第三世界贫穷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盘剥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掩盖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干涉、侵略的真正意图。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改变帝国主义的本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反而使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给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造成的危害,更加充分地暴露在世人的面前。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体系既互相并存,又互相斗争。只要社会主义还只是在少数国家取得胜利,帝国主义包围社会主义的态势就仍然存在;只要社会主义国家在科技、经济等方面还相对落后,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就不会改变。邓小平告诫人们:“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我们只有既积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又自觉防范新帝国主义的威胁和侵蚀,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早日走向复兴和高涨。

两制国家竞争共处促进文明进步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原秘书长 姜述贤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希望有一个和平与开放的环境搞建设,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还着眼于人民,着眼于世界和平发展力量。社会主义力量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但也不可忽视世界和平发展力量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共同利益增加。涉及全球的经济、安全、环境等各领域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解决。面对全球性问题都需要同舟共济,以邻为壑最终也要损害自身。在新的形势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武力对抗和冲突结果都是灾难。建立互利共赢、公平正义的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彼此的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利益。两制国家长期竞争相处,需要世界和平发展力量的共同努力。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影响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长久

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全球性的大变革和大调整为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阶段步入国际垄断阶段创造了条件:

其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统一大市场仍由西方国家主导。

其二,金融资本的全球性扩张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金融衍生品恶性膨胀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加强金融监管是大势所趋。

其三,跨国公司异军突起,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基本特征和强大力量。全球跨国公司已从1980年的1.5万家增至2012年的10.3786万家,其子公司已从10.4万家增至89.2114万家,其产出占世界产出的40%以上、贸易占世界贸易的60%以上、控制全球技术转移70%和外国直接投资(FDI)的90%。跨国公司仍具有两重性,东道国应采取有效政策才能实现互利双赢。

值得警惕的是,要防止两极化加剧从西方国家向全球蔓延,新兴经济国家要增强综合国力特别是要推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有力抵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负面冲击和影响。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