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微博:国家领导人新闻报道的草根形态

民间微博:国家领导人新闻报道的草根形态

在世界各国,国家领导人往往都是新闻传媒关注的重点之一,我国也不例外。这类新闻往往放在媒体的“头条”或者得以优先播出,甚至还有着固定的报道模式。随着新媒体的日益普及,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官方微博发布国家领导人的新闻悄然兴起,与此同时,民间微博也涉入到以往由官方把持的领域。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共同促进着时政新闻的发展并成为常态。

一、民间微博:国家领导人新闻报道的草根形态

微博不仅为“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总编辑”提供了更好的传播平台,同时其文本编辑的简便性、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性,也使微博真正具备了Anyone、Anything、Anytime、Anywhere、Anyway的“5A”传播要素。在这种“微时代”下,“全民新闻”成为可能,也为打破国家领导人信息传播由官方媒体垄断局面提供了条件。

自2012年年末起,注册名为“学习粉丝团”的微博凭借着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行踪的“贴身”直播及更新信息速度快于官方媒体迅速蹿红。相比于传统媒体和官媒微博,民间微博来自群众,更能走进群众。公民“记者”能熟练使用网络语言,能准确把握网络话题的热点和“吐槽点”,无论是写作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亲民优势。用平民化视角看问题,用平民化语言表达,民间微博是激发表层舆论的活跃分子,其对国家领导人新闻的报道贴近生活,趣味性足,话题性强,更能引起公众的共鸣。比如“学习粉丝团”称呼习近平为“习大大”,在方言中是“伯伯”的意思,引起许多网民的跟风。此外,民间微博的博主是大量散布于民间的公民“记者”,他们形成了众多的信息源。早在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一位注册名为“陆亚明”的网民在开车的时候遇到了习总书记的车队,于是就发了一篇微博说“车不成队,中巴也没有拉窗帘”。这篇微博迅速走红,评论有4万多条。

作为报道国家领导人新闻的草根形态,民间微博发布的是分散的无序的意见,传播力有限,而众意一旦累积起来形成一致的民意,草根的力量也能推进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不可小觑的深远影响力。此外,公民“记者”对民生议题有着敏锐的嗅觉,他们发起的话题能引领民意进入传播的渠道,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集聚网络舆论。他们还熟悉网民的八卦心态,即便是猜测也能满足网民的好奇心。

二、官媒微博: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的主要来源

官媒微博不仅具有强大的专业新闻人才优势,而且权威信息来源优势、原创与首发优势,更是民间微博所无法比拟的。比如,“春节前夕,2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冒着严寒,来到戈壁深处的空军某基地,看望慰问部队官兵和科技人员。他表示,心里一直惦记着大家,特地来看看大家。他强调,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强国防建设,责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希望大家一起履行好这个责任。(《解放军报》记者王士彬)”。这是中国军网首次微博直播的国家领导人报道,这条独家新闻被众多媒体和加“V”名人转发,由此产生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显然,与“民微”相比,“官微”拥有官方媒体的各种资源优势,也仍将是发布国家领导人新闻的主要来源。

此外,官媒微博具备深度报道的优势,在报道国家领导人新闻上更是独一无二。民间微博往往缺乏把关人的素质,尤其缺乏职业的新闻敏感、宏观把握以及对信息的二次加工能力,故进行深度报道,深入挖掘“国家领导人新闻背后的新闻”这项工作,是公民“记者”无法胜任的。在新媒体时代,只有独家和深度才能让观点在意见洪流中脱颖而出,这是官媒微博扩大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十八大之后,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在2013年3月17日连续发布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物特稿,如李克强特稿《用改革最大红利让广大人民受益》中说:“当他准备离开时,看到路边陡坡上有玉米地,农村管这叫‘挂坡地’。李克强踩着泥泞的山道攀上坡,用手抓了一把泥巴捏捏,‘这是一个很农民的动作,就像大家平时在看地一样。’村民杨芳说。”这样的深度报道是民间微博无法做到的。

 三、“官微”“民微”需各展其优、各补其短

美国学者谢尔·以色列在《微博力》一书中提出,新闻正出现“辫子新闻”式的融合,这种辫子新闻由3条绳组成,分别是传统媒体、公民新闻和社会性媒体,这些汇集、交织在一起的绳索正改变着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官方媒体的微博和来自民间的微博在报道国家领导人新闻中既各有侧重、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优势互补。

首先,“民微”从“官微”那里得到了宝贵的证实功能。权威性、稳定性、专业性是影响“民微”报道国家领导人新闻能否长久的主要因素。由于国家领导人日常工作生活行程安排和细节一般人难以了解,加之“民微”的非官方背景,新闻真实性缺乏考证,有的完全是假新闻。比如,“学习粉丝团”曾经发布的两张习近平看电脑和读报纸的照片。图文说是“习大大在上网,看看网上都有啥热点”“看看啥头条”,但后经证实为移花接木的旧新闻图片,实际上这两张图片是新华网浙江频道2002年12月24日发布的一组照片,是“新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新华社浙江分社看望分社采编、营销和行政人员”。由于“民微”的发布者报道国家领导人新闻属于随机事件,他们接触到国家领导人的机会有限,加之缺乏固定的专业发布人员,以及随机不稳定的信息源,使多数民间微博“昙花一现”,难以持续。而公民“记者”缺乏专业记者的媒介素养,受政策水平、业务水平以及认识水平和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的关注点往往容易停留在信息发布的表层信息,使“民微”发布国家领导人新闻还难以形成像“官微”一样的品牌影响力,直接导致可信度不高。因此,“民微”可借助与“官微”的证实功能,为自身增添权威度和可信度。比如在新闻发布后@官微,让“官微”来证明新闻的真实性,对于猜测和困惑,让“官微”给出权威答复。这无论是对“官微”还是“民微”都是双赢利好。对于“民微”而言,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权威度,间接增强专业化的报道水准;对于“官微”来说,在这样一个观点的时代,民间微博对国家领导人活动有着诸多揣测、评论,一些不实信息很容易发展成为流言,因此,官媒微博不但要及时发布信息,证实或证伪民间微博的信息,同时还要传播意见和观点,突出与“民微”报道的不同点,彰显“官微”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其次,“官微”从“民微”那里获得了强大的草根力量。微博融合了互联网、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的媒介,其短小、快捷、互动、裂变的特点,使那些随时随地记录的人,都可以是新闻的报道者,这种靠个体自发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模式,宣告着“全民写作”“全民传播”“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民微”的草根性不仅决定了它低权威、高亲和的特征,而且也更容易使同一信息的在不同用户、不同载体产生聚合式效应,形成社会关注的热点,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某一事件的意见流,进而生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而在这碎片化传播和裂变传播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官微”发布的国家领导人新闻在每一次被评论和被转发中都有新的意见融入进来,其中不乏精英分子和网络名人,名人效应使这种“辫子式”融合的信息得到更大的关注,也使得“官微”声音借助“民微”的裂变,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同时,“官微”“民微”互动能凝聚起民意的力量,“民微”对国家领导人新闻的报道夹杂着对政治、经济、社会等议题的意见和建议,“官微”如果能及时回应“民微”,就能缓解社会情绪,获得更高的威信。

最后,“官微”“民微”信息互补产生了聚合式效应。在对“官微”“民微”内容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受众热议的一些热点话题起初的内容是来源于官方媒体的,而受众通过“民微”传播出去的旁支信息又会对官方信息起到补充的作用。“官微”“民微”作为报道国家领导人新闻的不同力量,其报道对象是一致的,但是报道角度却不尽相同,“官微”以宏观报道和正面报道为主,而“民微”提供了侧面信息,也表达了“边角料”的信息诉求,这样使得国家领导人新闻得到全方位的关注。其实,“官”“民”合作的机制国外早已探索。早在2006年,CNN就启动了“我报道”(I-Report)计划。通过建立固定的电子邮箱和网站的专门频道,鼓励普通观众记录自己身边的新鲜事,以职业化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为原则,上传给CNN编辑和播发。此外,“官微”“民微”打通了两个舆论场。在国家领导人新闻中,“官微”“民微”的意见都是正面肯定的,都表达着对时政的美好期望,二者达成了共识,两个舆论场由此达到了默契点。找到了双方共同的舆论指向,得以促进社会舆论的和谐。

可以看出,“微时代”是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时代,是一个民间舆论可以和官方舆论良好互动,促进社会舆论和谐的时代。“官微”“民微”都是社会化媒体,其趋势是大同的,在报道国家领导人新闻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者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博弈,但是合作性博弈是主要的,二者的优势互补能够优化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起到双赢的作用。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