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广文一直对很多企业推崇的“狼性文化”有所异议,“‘狼性文化’凸显了人和人之间极端的关系,更多强调竞争。这样的价值被一再放大,企业团队还是健康的组织吗?”他认为,企业还是要看重相互理解和沟通,整体的利益高于个人价值,才有好的公共平台,企业才有希望,企业经营好了,员工才能有良好的成长空间。
“所以我们在下一个30年,企业文化应该有所调整。”邹广文说,就拿企业家为例,为什么现在富而不贵?富是经济指标,而贵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诉求。
时勘表示,在当前企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企业领导者不能只盯着物质增长,仅仅关注创造物质财富的硬指标,而应该更加注重软实力,建立健康型组织形态。
目前,时勘的博士课题组正在与国内IT行业合作,开发基于EAP员工援助计划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组织内部及其客户提供心理健康和压力管理服务。“企业要关注广大员工的生存健康,包括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工伤保护和康复,疾病预防和承担更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时勘说。
企业文化不能先破坏再重建
在美国有一个说法,只有两种东西是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例外都要购买的,一个是电脑,一个是EAP(员工心理援助)。EAP的项目周期较长,短的也需要一年,长的项目则会进行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
有研究表明,企业为EAP投入一美元,可以节省运营成本10美元至16美元。 然而,EAP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2001年,联想公司率先实施了EAP项目,2007年开始正式推广EAP。中国移动、中智集团公司已经把员工援助计划纳入企业的管理实践,但持续实施EAP的企业并不多见。
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多年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大多数企业做得最多的依然是绩效考核,怎么让企业有更大的收益。有的企业只在某种特定状况下才会引入EAP计划,比如裁员期间的沟通压力、心理恐慌和被裁员工的应激状态等。
华为总裁任正非曾经要求自己的高管团队:“不能只是给高效率的员工高薪,就可以撒手不管其他的事情了,还必须创造条件,让员工从身心上解放自己。”
“2008年,华为设立了首席健康官,就是为了解决员工健康工作的问题。”吴春波说,基于员工忧郁症、工作压力太大、富贵病等现实,随着公司管理越来越规范,慢慢地在关注员工身心健康的问题。“胡新宇事件以后,华为加班就有限制了,不能超过11点,超过要写申请。每个项目完成后,公司会强制员工休假,还会提供五星级酒店住宿。员工关系部成立了几十个像俱乐部一样的协会,由公司提供经费,员工下班后随时可以去锻炼身体。”
华为一直以“狼性文化”、床垫文化著称,吴春波表示这些文化华为还在坚持,“华为一个重要的企业文化就是艰苦奋斗,轻易不会改变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但是现在有所调整,一方面提倡高绩效,另一方面拧麻花,在生活上注意给员工减压,对员工关爱,更有利于企业发展。”
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文化的制度设计,只能治标不治本
“对于员工的心理健康,不能破坏了之后再重建。”邹广文认为,就像我们今天提出“保护环境”是因为先把环境破坏了,能不能一开始就树立“不污染环境”意识?企业内部的生态平衡也一样,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就说明“狼性文化”、床垫文化带来了员工心理失衡,现在才开始弥补,必然带来很多被动的问题。
邹广文认为,企业一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员工健全的人格,创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员工成长的环境。每年企业年终盘点的时候,员工除了获得经济收入之外,还应该有人格提升、发展空间提升,员工的成就感不只是物质层面的。
“要解决员工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解决企业组织自身的健康问题。”时勘指出,企业为了长远发展,要创造出一种支持变革、引导创新的组织文化。一个企业要不断发展,保持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的文化氛围十分重要;此外,领导是关键,要提倡变革型领导,形成与员工共同发展、支持创新、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组织文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部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倒闭了。”时勘说,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的竞争实力必然与内部能否支持创新密切相关,当然,组织变革和并购还会带来其他的一些文化冲突问题,在此背景下,能够从长远角度考虑健康型组织的建设问题,应该具有深远的意义。
有机构曾做过有关企业利益,个人发展,家庭子女、薪资职位诸多因素在员工心中重要程度的调查。其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员工和干部,都无一例外的将自己的家庭放在首位。在员工的心中,他们的那个“家”是第一的。他们可以因为自己的家庭而会把企业利益、个人发展或者薪资职位等其他的东西统统放弃,家在心中的位置是最高的。
事实说明,企业文化的人性化都是围绕着“家”的概念展开,带有浓重 “家”的个性色彩的文化。而现实中各个企业的表现亦是如此。诸多企业都打出了“以厂为家”以企业为“家”“我是××人”的口号或者理念。孰不知企业的人性文化是以满足人性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为主导的文化。企业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利益而非员工的切身的利益的时候,员工和企业所推崇的那个“企业之家”的距离只会“貌合神离”。倘若企业员工各个自危,战战兢兢今日不知明日是否存在,企业的人性文化口号喊的再响,员工所考虑的也只能是“不打东家打西家”的那种临时的打工文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