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观后感:呵护好国人的“精神圣地”

《正道沧桑》观后感:呵护好国人的“精神圣地”

摘要: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想真正赢得国际上的尊重,不但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不但要追求肢体上的强壮,还要追求精神上的强健。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决不会忘记那些“以自己的生命殉我们事业的人”。

墓地是一个能让人安静下来的地方,是一方可以与心灵对话的净土。在形形色色的墓地当中,先烈们的安息之所,无疑是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圣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发文,要求大力弘扬烈士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完善烈属抚恤优待政策,民政部颁布《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就是一个富有远见的行动。

目前,国家建立了2.5万座烈士纪念设施,设立了4151个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个烈士陵园。这些烈士陵园宛如一座座城市的“精神地标”,每逢清明、国庆等重大节日,总会迎来络绎不绝的人群。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人们远离了尘世浮华,接受着精神洗礼。

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新中国的历史是血写的,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2000万烈士的鲜血浸染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映红了天边的每一片彩霞,织就了党旗、国旗、军旗永恒的底色。

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想真正赢得国际上的尊重,不但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不但要追求肢体上的强壮,还要追求精神上的强健。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决不会忘记那些“以自己的生命殉我们事业的人”。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个民族精神的养育需要仰望精神的高地,采集天地之间的精华之物。不能总停留在常情常理上,也需要大义大爱;需要平凡,也需要崇高。如果只有醒目的红线、触目的底线,而没有仰望的“天线”,整个社会就失去正能量的风向标,陷入道德迷茫、精神迷失的危险境地。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一个人不能没有梦,一个无梦的人生是很难想象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特别是民族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做梦的精神的净土,精神的圣地,那可能是更加可悲的。”善待和珍视这些烈士纪念建筑物,就是在呵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圣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