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战斗

诸葛亮的战斗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最扣人心弦的一个故事:近两千年前,曹操统帅百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孙权集团。在此危急关头,诸葛亮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结盟,共同抵抗曹操。但诸葛亮的图谋违背了孙权集团中主降派的利益。所以,当孙权带领文武百官会见诸葛亮时,其头号军师张昭首先发难:早就听说阁下安居隆中乡下,经常自比管仲乐毅,果真如此吗?暗讽诸葛亮是口出狂言的乡下人。诸葛亮泰然认可:是啊,这是我喜欢的一个小比喻!张昭继续羞辱:刘备没你帮衬的时候,还能小胜几次;有你辅佐以后,反倒连吃败仗。对此你如何解释?面对对方的逼人态势,诸葛亮开始了反击:我家主人因为不忍夺取本家兄弟的基业,为了保护追随左右的百姓,的确打了几个败仗,这都是大仁大义之举。不顾同胞百姓身家性命的不义之仗,也许一时会获胜,最终必然会失败。一番宏论,促成了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

诸葛亮舌战群儒

毫无疑问,“诸葛亮舌战群儒”也是一场战斗,而且是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战斗。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会议室、宴会厅就是战场,诸葛亮、张昭就是对阵的斗士,舌头、扇子就是武器,滔滔雄辩就是枪林弹雨、连绵炮火。那么,诸葛亮是凭借什么赢得这场胜利呢?

一是忠诚。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诚是坚贞不渝、坚定不移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表白就是这份忠诚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背负使命,无视个人生死,只身深入杀机重重、危机四伏的孙权营垒,为刘备寻找同盟者;也才能为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等一系列败仗找到“大仁大义”的崇高理由,并由此获得虽败犹荣的社会效果。

二是自信。面对张昭等文臣的挑衅、羞辱,以及周瑜等武将的陷阱、暗算,诸葛亮始终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从容应对,不仅彰显了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强者形象,最终赢得了对方的尊重和敬畏,而且还在“友党”“友军”发展凝聚了一批同情者支持者;作为一个外交使者、刘备集团的形象代表,他的翩翩风度、战略眼光和渊博学识也为刘备集团赢得了高分,打造了良好的团队品牌,从而为孙吴结盟创造了条件。

三是雄才大略。诸葛亮的口才的确让人折服,但滔滔雄辩不是耍嘴皮子,不是口才口技的炫耀展示。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所阐释的,是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判断,是如何对待同胞百姓的战争伦理,是“总揽英雄、内修政理”的治国方略,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这样的慧心妙舌、战略思维,是一支军队立于不败之地既不可或缺、更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

纵观战争史,类似“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军事政治仗、军事文化仗、军事外交仗的战例数不胜数,它们在改变战争进程、影响战争结局中的巨大作用,也早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这些经典战例一再说明:官兵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不是武器,却胜似武器;价值观的交锋对决,不是作战,却胜似作战。如果说武器装备是军队硬实力的主要内容,那么藐视强敌、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洞悉世界大势、把握战争规律的战略观、战争观,则是一支军队的软实力,硬实力、软实力的统一和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战斗力,才能实现战斗力的倍增效应。加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武器装备的升级改造、更新换代是极其重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全面提升我们的软实力,无疑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目标。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