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城市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核心作用,打牢党在社会转型期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面对的紧要问题。近年来,我们德州市德城区立足中心城区区位特性,不断优化社区党组织结构,整合社区资源,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格局和服务体系。下面,结合实际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构建区域化党建形势下社区服务新体系
近年来,德城区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共驻共建”为载体,整合各方资源,健全工作机制,深化社区服务,开创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运转协调”的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做到了广大居民“满意、高兴、舒心”。
一是建立完善管理机构。为进一步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德城区在新湖街道试点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以组织、指导、协调驻区内机关、部队、企业、事业、“两新”组织党组织为宗旨,以共同提高、共同建设、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协调委员会采用委员会制的组织形式,由街道党委牵头,辖区内影响力大、代表性强、热心社区工作的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组成,并通过选举产生协调委员会委员和主任、副主任。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街道办事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设立协调联络员,负责沟通联系。
二是构建横纵结合、全面覆盖的组织体系。在纵向上,建立“三建”式社区组织管理体系。按照集中指导、分散活动的原则,推行社区建支部(总支)、小区(楼院)建楼宇党小组(有条件的建支部)、在有条件的家庭中建党员活动点的组织管理体系。社区支部书记与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党支部成员兼任楼宇党小组长,推动党的组织向楼宇、居民延伸,形成了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楼宇党小组为主体、群众组织为纽带的党建工作体系,确保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在社区纵到底、全覆盖。在横向上,推行“三委合一”管理模式。
三是创新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我们以党员志愿者为依托,创新开展了“居家养老”、“时间银行”、“志愿者星级化管理”三大服务模式,引导社区在职党员积极奉献社区,形成了“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新型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第一,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第二,创立“时间银行”服务模式。第三,实行“党员志愿者星级化管理”。
四是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在全区广泛开展了以“三联”为主要内容社区的共驻共建活动。一是服务资源联用。本着“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驻区单位人才、信息、场地优势,为社区提供服务。二是居民活动联办。每逢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以及社区重大活动,由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统筹,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共同承办。三是信息预警联动。
五是搭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通过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建立了大众生活资源服务系统,形成了网上、网下相结合,网络、实体相结合的新型社区服务业态。整合驻区单位现有网站,凡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都与社区网站联网,如医疗保健、维修服务、家政服务、法律维权、招聘信息等。
二、区域化党建形势下社区服务局限性
党的领导体系垂直管理模式和条块分割下的属地管理体制,一直是基层党建工作难以突破的瓶颈。当前社区与驻区单位在党的组织上互不隶属、行政上互不关联、管理上条块分割的现状,制约着社区服务的优化发展,使现有区域化党建形势下社区服务呈现出“三难”。
一是社区党组织协调区域党建难。二是区域党员发挥作用难。三是区域化社区服务转型难。
三、突破区域化党建形势下社区服务瓶颈的几点建议
面对区域化党建形势下社区服务的新要求,我省探索实行了“大党委”制,有效解决了区域化党建形势下条块分割的属地管理难题,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在体制方面的创新有着较强的推广价值。以后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突破现有社区服务瓶颈。
一是明确“大党委”职责定位。
二是加强对在职党员的管理。
三是统筹社区服务资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