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服务中心 创村级管理模式

建服务中心 创村级管理模式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执政的组织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为民服务方式,创新村级社会管理模式,构建和谐农村,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白河县积极探索,通过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创新村级社会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背景与起因

创新村级社会管理,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但农民群众思想的复杂性、成分的多样性、需求的差异性是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农民群众希望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乐有所娱,这就要求基层组织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强化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管理。白河县山大沟深,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群众居住分散,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解决群众的住房、行路、就医、教育、文娱、购物、办事等诸多难题,必须找准突破口,理清思路,科学决策。2007年,县委县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着眼点定位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作出了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的决策,构建为民服务体系,增强村级组织为民服务功能,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2011年,县委县政府又作出了实施“11135”工程的决定,即打造1个宜居县城,建设11个集镇,新建35个生态新村。生态新村建设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聚点向周围辐射,打破建制村区域限制,将后高山群众转移到新村居住,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探索村级治理结构新模式,规范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工作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依托基层组织加强村级社会管理、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新路子。

二、做法与经过

1、围绕发挥基层组织核心作用,整合服务功能。该县依托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这个“两委”核心,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整合县直部门和单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公共资源,挖掘农村党员教育活动场所等自身优势,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集中设置村警务室、卫生室、广播室、文体活动室、农民技术学校、连锁超市等村级服务设施,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社会治安、技术培训、物资供应、卫生健康、文化娱乐、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具体实施中,该县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抓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每年集中精力建设一批,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群众受益一个。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使村级组织服务场所实现了标准化、公房化,原来村级组织办公场所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现在服务中心仅综合业务用房面积就达280多平方米,多数服务中心还建有600—1000平方米的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村民文体广场。目前,建成的26个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已全方位开展为民服务工作。

2、围绕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宗旨,落实服务项目。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就是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该县坚持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为目的,合理设置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教育培训服务。向村民提供各种图书资料,利用电视讲座、专业人士授课、现场辅导等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开展文化知识、实用科技、劳务技能、政策法规等学习培训,提供政策法律、农技知识、市场信息、劳动就业等信息咨询服务。二是生产生活服务。连锁超市向群众提供货真价实、安全卫生的生产生活资料。村卫生室负责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及时做好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及农村传染病防治工作,坚持医疗费就地报销制度。三是全程代办服务。为村民代办一胎生殖健康服务证、新生儿户口登记、独生子女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合作医疗报销、私人建房用地规划审批、林木采伐许可证、残疾证、外来人口暂住证、最低生活保障金、救济救助办理等事宜。四是文体休闲服务。利用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室等文体设施,组织村民开展群众性文化、科普、健身等文体活动,提供健身、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服务。五是志愿互助服务。村志愿服务队及时为村民提供治安联防、水电维修、技术辅导、扶贫帮困和红白喜事等服务,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维护家庭团结、邻里和睦、村镇和谐。2007年以来,26个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各类培训908场次,接待信息咨询1.1万人次,接诊病人6.2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通车”报销医疗费用60.2万元,开展代办服务1.3万件次,举办文体活动190场次,开展志愿服务3305次,调处矛盾纠纷937起。群众把70年代以来白河农村发展总结为“三步曲”:修田造地是铸“金碗碗”,发展产业是鼓“钱袋袋”,服务中心是暖“心窝窝”。

3、围绕基层组织服务制度化,健全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推进基层组织服务工作制度化。一是建立规范的服务制度。为了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服务中心根据服务项目分项建立了操作性强的服务规范,包括党员学习培训、村规民约、警务室、卫生室服务规范,以及文体活动、图书阅览、畜禽防疫、信息服务等各项制度,对服务承诺、受理事项、工作规程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将有关事项和规定对外公开、公示上墙、规范流程。同时,落实了全程服务责任制,实行简单事项直接办理、一般事项承诺代理、特殊事项联合代理,对群众申请受理的事项做到事事有人办,件件有记录。二是建立接转办理制度。该县注重完善和简化办事程序,搞好工作衔接,建立县乡村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要求县直部门规范行政行为,对收费项目、标准、政策及法律法规等进行认真清理,对能下放给乡镇审批的权限予以下放,扩大基层站所的审批权,并加强业务指导。综合服务中心主动加强与基层站所的联系和配合,设立了代理服务“快速通道”。三是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以服务群众为主题,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承诺活动,把为民服务的内容、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向群众作出承诺,在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实施。通过科学定“诺”、公开示“诺”、跟踪问“诺”、民主评“诺”等环节,对承诺制实行一季一总结,半年一检查,一年一考核,真正把为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建立商品药品保障机制。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行服务中心的连锁超市与县大型超市连锁经营,货物实行统一配送,严把进货渠道关。在村卫生室推行参合群众医疗费报销“直通车”制度,并严把药品“入口关”,确保群众安心就医,放心消费。

4、围绕加强基层组织设置,创新村级治理结构。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便捷的服务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外村、外乡镇、甚至外县的群众到生态社区居住,打破了原有的村级建制,实现了生态社区和原建制村交叉融合,县委从创新村级治理结构入手,积极探索村级社会管理新机制。健全村级治理结构,灵活设置村级党组织,根据党员类型划分农业、生态社区、经济合作组织等党小组,外来居住的党员把党组织关系转到本地,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组建村组议事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经济合作组织、公共服务组织,实现村民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优化民主决策机制,制定党内事务、村民自治事务、村民监督事务、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关系村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村级重大事项由村“两委”联席会提出,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监督,实现了村民事、村民议、村民办,体现了村民在村级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实施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将农村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合作组织管理,逐步实现农村产业向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跨区域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有经济合作组织97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2007-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21元增加到3980元,增长79.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服务人员、职责范围、服务项目,逐年增加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待遇,将村级服务组织负责人纳入社会公益岗管理,切实解决村级组织“无人服务”和“无钱服务”问题。推行群众意愿诉求办理制度,畅通党内事务、村级事务、监督事务、生产事务和生活事务诉求表达渠道,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解决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工作机制,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三、成效与反响

1、解决了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受自然条件限制,该县农村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出行难、就医难、购物难一直是多数群众的“揪心事”。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村民有事没事,可以到村“两委”与干部谈谈心;办理有关证照可以由村干部集中时间代办;头痛脑热可以就近到卫生室诊治,还可以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通车”报销;日常生产生活遇到困难,志愿者服务队上门服务;农闲和茶后饭余,除了在家看电视外,还可以到服务中心看书、上网、锻炼身体。这些,村民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现实,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群众,长期困扰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一批难点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2、探索了一条依托基层组织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考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各个方面。但象白河这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村集体经济无积累、环境卫生脏乱差、村民风气不够好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超市、卫生室等通过联营联办或租赁房屋的形式,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拓宽了渠道。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设施配套还具有聚集效应,农民群众愿意进入“中心”附近建房居住,有利于村庄规划管理,使农民建房规范化、居住集中化,推动了农村“社区化”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利用广播室、图书阅览室、信息服务室、文体活动室等设施,为村民提供健身、文化、娱乐等精神文化服务,使多年沉寂的乡村变得活跃起来,农民群众在沟通交流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养成良好习惯,农村文明乡风悄然兴起,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3、找到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切入点。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职能必须从行政管理、办理事务转到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上来,“小政府、大服务”面临的难题是在干部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怎样为千家万户的农民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怎样继续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是该县必须在实践中作出回答的问题。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通过面对面、全天候开展服务工作,使乡镇政府、村级组织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更加及时,信息交换有了载体,“为民服务零距离”成为现实,有利于乡镇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群众呼声,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苦”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全县上下形成了“领导苦抓抓发展、干部苦帮帮产业、群众苦干建家园”的生动局面,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转换到位。

4、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当前,农村一些地方存在着基层组织工作方法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的削弱。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村级组织通过用好政策资源、调动社会资源、集聚人力资源、整合组织资源等方式,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群众认为基层组织谋事有办法,做事有能力,增强了对基层组织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同时,在服务中心各功能室和志愿者队伍中,主要是共产党员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深受群众欢迎和信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四、探讨与评论

1、把服务群众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要求。牢记宗旨,服务群众,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综合服务中心从该县农村客观实际出发,统筹新农村建设投向农村的项目和资金,把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基层工作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从目前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运行情况来看,本质上就是依托村级党组织聚集力量去为民服务,用为民服务来推动党建、促进发展。

2、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保证。近年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但“保先”教育之后,如何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规范和约束。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开展为民服务工作,使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由“空对空”变成“实打实”,进一步拓宽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形成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保证。

3、把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益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该县着力打造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就是要在全县树立起基层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新理念,大力弘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在为民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随着综合服务中心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职能的不断完善,今后要在群众居住和日常生活相对集中的大村逐步推行,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化”目标。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