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不为人知的中国金融大鳄

【案例】不为人知的中国金融大鳄

【全球财经案例】

编者按:2013年6月28日,空缺已近四个月的中投董事长职位由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学东接任。这条颇受财经人士关注的新闻,却吸引不到普通网友,跟帖寥寥。的确,在金融领域,中国普罗大众对任何一家国有银行的认知都要强于对中投的认知;而提到国企的代表,人们首先想到的也是中石油。可实际上,从某种程度看,中投是一家比中石油还要“牛气”的国企。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正部级中投董事长成烫手山芋

“中国主权基金新任董事长迟迟没有到位,而关于谁将担任这一正部级单位领头人的传闻越来越多。从地方大员到银行同僚,每一个似乎都很有可能,而每一个却又那么扑朔迷离。从2007年成立至今,中投到底买了哪些股票,投资收益到底如何?为什么董事长一职迟迟无人接任?”

谁来担任中投董事长?

2013年5月27日,中投公司发布公告,国务院决定,曾任华融副总裁、工行副行长的李晓鹏任中投监事长,免去金立群中投监事长职务。但业内最为关心的中投董事长人选,却迟迟没有公布。在原董事长楼继伟回归财政部之后,这一领头羊角色依然由楼继伟兼任。

李晓鹏原为工行排名第一的副行长,在工行期间分管零售业务和授信审批,其主导下的工行零售银行在业内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同业中不少人认为其是四大行里能力最强的副行长之一。在李晓鹏任命公布之前,他也是中投董事长的热门人选。

除了李晓鹏外,业内对于继任者人选猜测颇多,其中包括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重庆市长黄奇帆、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现任总经理高西庆等。这些人履历丰富,且对金融行业有着独到见解。但传闻虽多,“靴子却一直没有落地”。

至于原因也让人浮想联翩。总之,能来的不想来,想来的来不了,中投董事长成了“烫手山芋”。而越来越多的市场传言表明,无论谁担任这一公司的董事长都将面临艰巨的挑战。

两笔最受诟病的投资

2007年9月29日,中投公司正式挂牌。但在挂牌之前,中投公司就做出了第一笔投资,斥资30亿美元投资黑石集团。当时黑石集团在纽交所上市,发行股价为31美元/股,中投投资成本约为29.6美元/股,并承诺4年禁售。此后不久,中投又购买了56亿美元的到期强制转股债券,占摩根士丹利当时股本的9.68%。

这两笔看似光鲜的投资此后成为中投最受诟病的投资。美国黑石集团也被译作“佰仕通”,成立于1985年,是美国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对垃圾债券等金融衍生品颇有投资心得。

中投出手不久便遭遇金融危机,黑石股票一路狂跌不止,到2009年最低点时股价不足5美元,这几乎不到中投成本的六分之一。即便到现在,黑石股价也只有23美元。而另一家公司摩根士丹利也是类似的投资经历。除了股价的下跌,中投公司所持黑石股票还是没有投票权的股份。如此之多股份,却毫无话语权,不少社会舆论指责中投不懂行。但实际上,对于投票权的放弃主要还是因为要考虑股息收益和免税需求。中投成立之时,国内寄予厚望。当时不少人评论,在主权基金出现半个世纪后,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主权基金,并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主权基金之一。中投入股黑石集团时,业内调侃,这叫投石问路。但未曾想到,一“出海”就“呛水”,投石问路也就变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呛水”之后的改变

金融危机开始之时,没有人预料到这次风暴到底有多强,也无人相信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公司会关门倒闭。当时还是中投掌门人的楼继伟也是如此。

“我看的是黑石的价值投资,我不认为是错的。”但随着金融风暴不断升级,投资亏损不断扩大,到了2008年底,楼继伟不得不承认,“我没有勇气投资海外的投资机构,他们的政策太不明朗了,即使明朗,我也不敢投资他们的领域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