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品味国学中的幸福观

江苏:品味国学中的幸福观

主讲人 南京大学教授 孙亦平    

【核心提示】

● 如果说,西方哲学与宗教主要是从神学目的论的角度关注幸福问题,那么,中国思想家则从人的日常生活中抽象出“理想人格”,作为幸福人生的目标。

● 人的身体出世,就意味着个体命运的发生。对于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来说,幸福与不幸的感觉始终伴随着生命的成长。

● 庄子的幸福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要真正达到这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如果说,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文化复兴,那么,用制度来促进人们追求“德福之道”,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和谐繁荣发展,才能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化为全国人民的幸福理想。

【坛主小传】

孙亦平,历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

幸福,是千百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换言之,人的一切行为最终目的都将归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国学是指一个国家固有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思想,其中对幸福的探讨在今天成为值得珍视的文化财富。在现实生活中,幸福与不幸、快乐与痛苦构成了人生的两面性。今天,当人们面对着社会结构之转型,市场经济之发展,金融危机之威胁,精神家园之安顿等问题时,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

当人们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时,幸福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21世纪以来,“幸福指数”这一概念已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引用来作为衡量中国民众生活满意度的一项综合指标,可见今天人们对幸福的重视。去年国庆期间,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幸福是什么?《新闻联播》播放了一组在街头随机采访普通人的新闻,主要只提几个简单的问题:“你幸福吗?”“你觉得幸福吗?”

尽管千百年来人们对“什么是幸福”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理解,但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从感觉主义出发,把幸福看作是在追求满足感官欲望的物质享受中所得到的快乐,使“所得”大于“所求”,这是一种不断索取的幸福观,会导致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的盛行;

二是从禁欲主义出发,把幸福理解为通过排斥感官享受而获得超越世俗生活的精神满足,在“所得”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所求”,使“所求”小于“所得”,这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幸福观;

三是从理性主义出发,把幸福视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无纷扰,追求“所得”与“所求”相平衡。

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有差异,不同的宗教也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有人认为,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与宗教对幸福观讨论比较多,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突出“幸福”这一概念。其实不然。如果说,西方哲学与宗教主要是从神学目的论的角度关注幸福问题,那么,中国思想家则从人的日常生活中抽象出“理想人格”,作为幸福人生的目标。尽管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理解与认识并不相同,但大都以生活中的苦与乐、欲求与满足作为幸福与否的标准。幸福是人对生活境遇的一种体验与感受、一种追求与理想。当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时,幸福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尚书》五福:长寿、富有、快乐平安、爱好修德和老而善终

《尚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最古的记言历史文献,主要记载的是国王和贵族讲的话。《尚书》中提出的“五福”观在国学中影响巨大。

据《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于平定天下后,拜访商朝遗臣箕子,向其请教治国平天下的至理要道。箕子感其诚意,向武王陈述九项治理天下国家的法则,武王接纳其说,封赐诸侯,治国理民,使上下尊卑各有等份,天下因此而获得安定太平。

《尚书》明确提出人生有五种幸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分别是长寿、富有、快乐平安、爱好修德和老而善终。

“一曰寿”,指享有高寿。何为高寿?国学中虽有“百岁高龄”、“寿比南山”等提法,但并无确定的标准,而是随时代、地区之不同而有异,若能高于当时该地区人民的平均寿命而终其天年,就可称高寿。

“二曰富”,指生活富裕,但所谓富裕亦无定准,若能高于当时该地区人民的平均所得,才可称富裕。

“三曰康宁”,古人以“无疾病”、“无患难”解之,似嫌消极。其实“康”指身体健康,偏于生理层次;“宁”指心神安宁,偏于心理层次,故“康宁”包含着身心健全康泰之意,其丰富的内涵最耐人寻味。

“四曰攸好德”,“ 攸”或解为“所”,或解为“皆”;“好”则皆读为(hao)的去声,指喜好、爱好。此句的重点在“好德”而不在“攸”,指喜好天子所立的道德规范,由此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并能施德于人。

“五曰考终命”,考,老也; 终命者,终其天年也。人或因天灾,如风灾、旱灾、水灾、地震、海啸等死于非命,或因人祸,如环境污染、食品不卫生等而患恶疾,病痛缠身而死,凡此皆非考终命。古人云“寿终正寝”,安详地终其天年才是对“考终命”的生动诠释。

汉代经学大师郑玄(127~200)注“五福”曰:“此五者,皆是善事,自天受之,故谓之福。福者,备也。备者,大顺之总名。”他将“五福”看作天受之于人的极大善事,只有五者齐备,高寿以延续生命的长度,生活富裕以充实生命的内涵,身心健全以提升生命的质量,修德助人以扩大生命的境界,乐享天年以享受生命的本真,生命才会充满喜乐而有其意义,才能称之为“福”。

如果只具备“五福”中的某一种,而未能五福完备,皆不能谓之有福。举例而言,虽享有高寿,但生活贫苦、体弱多病、心神烦忧,那无非是一个孤苦无依、身心受创、遑遑终日的老人而已,不属于有福。若为非作歹,死于非命,则属于早夭。虽生活富裕,但缺乏康宁和美德等,亦不属于有福。因此,中国有“五福临门”、“五福并臻”等成语,由此说明幸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展示“五福”,《尚书·洪范·九畴》在“五福”之下列出“六极”作为对照: 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六极”是说人生有六种极其凶恶之事:早夭、疾病、忧愁、贫困、丑恶和懦弱。五福与六极恰好相反相对,是古今中国人所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避之唯恐不及的生活两极。

“好美德”被视作获得幸福的一种“道”

《尚书·洪范》虽然提出了“五福”的概念,并用“六极”与之相对照,但对如何获得幸福却没有展开说明。与孔子大约同时的老子,从对人的生命现象认识出发,对幸福的讨论更为深入。如《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的身体出世,就意味着个体命运的发生。对于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来说,幸福与不幸的感觉始终伴随着生命的成长。在老子看来,人生痛苦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有身体以及伴随着身体而产生的种种欲望与苦乐感受,如何去苦求乐获得幸福,就成为后来国学中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