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怎样阐释“克强经济学”?

李克强怎样阐释“克强经济学”?

6月份,中国一系列经济数据都呈现出减速趋势,广义货币(M2)较5月末下降1.8%,社会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减少7427亿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幅均较上月有所缩减,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进出口增速也双双下降……宏观经济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偏偏又雪上加霜地来了“钱荒”。对此,外资机构纷纷表示这与“克强经济学”有关。

1

“克强经济学”之说出自英国机构巴克莱银行,根据巴克莱银行的概括,“克强经济学”有三大支柱:调结构、去杠杆和经济减速。经过多家外资机构的引用和媒体的渲染,“克强经济学三大支柱”已然煞有介事,简直成了理解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圭臬,似乎“减速”真成了中国的政策目标。

果真如此吗?李克强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要点是怎么说的?对于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又该如何理解?这些还需正本清源,重新剖析。

7月1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和建议。在这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可见,在李克强本人的表述中,“合理区间”才是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只有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中的时候,“调结构”才成为政策的着力点。如果经济运行不在合理区间内,则政策目标是使经济运行回到合理区间。

对于“合理区间”李克强也给出了定义: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可见,正版的“克强经济学”是以稳增长为下限的,绝不是像某些舆论渲染的那样以“减速”为目的甚至不惜“硬着陆”。

既然李克强版的“克强经济学”是以稳增长为下限的,那该如何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出现的减速迹象呢?在出现减速迹象的情况下仍在强调“调结构”、“去杠杆”与有意识地引导经济“硬着陆”区别何在呢?

这就涉及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宏观经济学这两个根本问题。

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与工业化过程有关,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向全球出口工业品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又与全球产业大转移密切相关,简略概括的话可以说过去二三十年是“发达国家”们把工厂转移到了中国,然后印钞向中国购买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宏观看,中国实现了出口拉动下的GDP持续高速增长;微观看,企业在追求外贸订单,而国内内需不足。

2008年起美欧先后爆发金融危机并延续至今,直到现在,欧美国家的复苏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这就使得欧美国家“向中国买东西”的需求减少了。在一群首先需要勒紧裤袋过日子的买家中间,出现今年3月份,中国的20大贸易伙伴之中,14个国家地区的对华进口增长同比下降这种事一点也不奇怪。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时中国采取的政策是“四万亿”的投资刺激政策。这一政策稳住了中国的经济大局,但本质上仍然是出口导向的,即投资建起的新工厂和基础设施本质上仍是为扩大出口服务的。

毫无疑问,在全球经济低迷、外需疲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需要向内需转向。这个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很难。难点在哪里呢?

在出口导向的情况下,企业从国外获得订单,然后主要在国内采购原材料、零配件,整个价值链由此运转起来。转向内需的话,难道不是从国内获得订单就可以了吗?关键问题就在于:没那么简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工业体系讲究配套性,按照外需配套起来的生产链条跟国内的需要是不一样的。怎么个不一样呢?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美国的标准电压是110V而中国的标准电压是220V,这样就会使得电子产品在设计上就有很大差别。这仅仅是外需与内需不同的一个小侧面,实际上外需与内需的不同几乎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因此,要想从外需转向内需,从微观层次来说,其实是整个生产系统的结构重组。而且不仅仅是生产系统重组,一个工厂要重置生产标准的话,有巨大成本,要想让这种成本投入值得,就需要有将来的订单量为保障,而这就涉及到国内的消费问题了。此外,外需转为内需还涉及到复杂的金融体系调整。总之,“调结构”是一个全面的复杂系统工程。

目前来看,外部购买力低迷会成为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常态。如今的形势逼着中国不得不加快宏观政策框架的调整步伐,走“调结构”的新路子,再走“保增长”的老路就要行不通了。

毫无疑问,“合理区间”及上下限的提出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一个明示。但具体如何判明经济运行是不是处在合理区间呢?调结构又具体怎样操作呢?这些可能都不是简单使用现有的宏观经济学能够回答的。

现代的宏观经济政策,各国采取的政策虽有不同,但是不论一个国家遵循的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从本质上来讲,其实走的都是依据监测到的数据来制定政策的路子。这条路子的核心基础是监测数据,监测数据是怎样来的呢?这里其实有一个叫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础,SNA是西方国家在二战后依据西方经济理论选取考察对象建立起来的,这个体系可以用来对一国的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考察和统一核算,其中的主要数据包括我们熟悉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NI)等,然后政府再依据这个体系反映出来的数据和情况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但是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方法暗含了一种假设,就是世界经济环境是稳定的。而世界经济环境自经历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处在非常态运转的情况下,再用“理想态”的政策制定来应对,很快也将会行不通。亦即:现在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基于统计数据的,但这些统计数据却没有指向性。比如说,现在的宏观经济学只能给GDP增长与应该采取政策措施之间建立关系,但是却对于“什么样的GDP增长”没有区分。可以说,现在的宏观经济学可以说都是基于标量的宏观经济学,而“调结构”则需要基于矢量的宏观经济学。

综上来看,全球经济陷入危机泥淖且复苏艰难这一大背景,导致中国面对的局势有两个“行不通”:一个是靠出口来保增长的老路行不通,一个是靠SNA体系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行不通。在这样的境况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高层今年会先后发出不一味追求贸易顺差和GDP的言论,因为中国经济现在首当其冲要做的事情,是在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的前提下“调结构”,也就是对外要转变依靠出口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对内要盘活存量、激活市场。

李克强对于如何调结构有个概括性表述。李克强说,把握好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必须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既要深入研究战略性、规律性问题,也要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既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要注重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克强经济学”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是基于对全球经济局势以及自身发展态势的统合分析之上的,它清楚地表明,过去看重的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甚至经济运行滑出“上下限”的合理区间,这些情况在中国经济转型期间都将不再足以构成改变宏观政策走向的全部原因。中国经济升级版正在显现雏形,我们可以期待一条不同于扩张性资本主义体系的宏观经济道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