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武汉、鄂州等地,深入港口、企业、乡村、社区,实地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听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中他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繁荣富强。
要有“自己的东西”,这番话言简意赅,点明了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中国已进入转型关键期,下一步的走向,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来支撑。当然,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实现13亿人的现代化,不去借鉴学习别人好的东西不行,但一味地去模仿甚至照搬别人的经验套路,显然更不行。所谓“自己的东西”,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就是要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才不会是水上的浮萍,飘忽不定。
回头来看,要有“自己的东西”,也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国家意志。道路的选择、制度的设计是如此,粮食的生产、工业体系的建立、科技的创新也是如此。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什么时候自己的饭碗装满自己生产的东西,国家的发展就有底气;什么时候自己的饭碗填的是别人的东西,我们就得看人家的脸色吃饭。基于这样的认知,当年面对重重技术封堵,我们硬是勒紧裤腰带搞出了“两弹一星”。现如今,依旧靠着不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积累,我们得以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卫星导航等高精尖领域频频突破。通过不断打造这些“自己的东西”,中国人发展壮大了起来。
做强中国经济,“自己的东西”有多少则更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自己对经济发展路径的思考,没有适应自身发展的工业体系,没有产品技术的革新创造,肯定不行。建国初期“一化三改”的成功实践得益于此,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奇迹”同样得益于此。但需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后发优势已经用得差不多了。过去是人有我无,学习人家发展自己,起步的速度自然不慢;而现在是你有我有大家有,要谋求更大发展,就必须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正所谓引进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上突破不了,超越将永远是天方夜谭。尤其是当下经济增速趋缓的大势已不可避免,要实现稳定的增长,能否开发出更多自己的内生动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