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镜--读史三则

官镜--读史三则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古人的一条修身治国之道。古人还把那些为官清廉的官吏作为“官镜”,写入历史典籍,以褒扬他们的功德和事迹,为后来的做官者留一个榜样。近日读史,看到三面这样的“官镜”,今天读来,仍感到有一股正气扑面。为官从政者常照照这样的镜子,当会有所教益。

(一)

 西汉时有一位操守廉洁、被人们称为“傻官”的丙吉。他出身低微,由于为人敦厚,正直能干,一步一步做到了宰相的高位。当初,皇帝刘询被贬为庶民时,曾受到他的特别保护,之后,又是他扶助刘询当上了皇帝。用今天的话来说,丙吉是有恩于皇上的“铁哥们”。由于有这层特殊的关系,丙吉自然而然就成了官僚政客追逐的目标,门前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这当中,怀揣金元宝的有之,手牵高头大马的有之,车拉绫罗绸缎的有之,甚至轿藏美女的也有之。但丙吉却一个也不见,全拒之门外,让受贿者一个个都吃了闭门羹。不见归不见,其中的一些人还是经他推荐当上了官。每当这些人前来谢恩时,丙吉都会大为懊恼地说:“我是为国家推举人才,怎么牵扯到了私人关系?”不但不收礼,以后还拒绝跟这些人来往。由于丙吉举贤从不居功,不收礼,日子过得不富裕,被不少人讥笑为“傻官”。然而,丙吉对此却很坦然,他对家人说:“为国家举荐贤才,是为臣之责;举贤而不受贿,是为臣之德;固守清贫而不贪,是为臣之乐。”这就是丙吉对“傻”的理解。丙吉虽然一辈子清苦,却安享晚年,盛誉而终。

(二)

 为官总要接待上司,而在对待上司的所作所为上,颇能反映一个人的官德和人品。《梁书·良吏传》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名叫何远的人曾出任过武康县令。在任期间,恰遇太守王彬巡视属县,别县的县令都大讲排场,“盛供帐以待焉”。行至武康时,何远却以便饭招待,离开时,仅以“斗酒只鹅”相送。那时居官不易,升迁与否,就看上面有没有“背景”。因此,上司来检查工作对县令个人来说,意义非同小可。想当年,关山阻隔,交通不便,省州两级顶头上司三两年难得到一个县去跑基层,一旦要去,那个威风劲儿,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把上司伺候好,一言便可跃升,反之则没有好果子吃。对于上司的到来,别县的县令不仅美酒佳肴款待,还要在送别时馈赠金银财宝,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就是这个何远,却不搞那一套,太守来了,只给吃一顿便饭,临别也只送“斗酒只鹅”而已。那么,是不是何远不懂官场之事呢?不是,他是读书人出身,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不至于连请客送礼的事都不懂。这么一来,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位不拿民财作为自己升迁“敲门砖”的清官,一位不善阿谀逢迎的好官。

(三)

 在封建社会,混迹于贪欲横流的官场,要想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实属不易。然而,若偶有“失足”,能够幡然醒悟而痛改前非者,更属不易。在《良吏考略》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叫郭琇的县令的事迹,就属后一类。郭琇出身贫寒,从小发奋读书,立志报效国家,让百姓温饱安乐,后来考中了进士,但由于没有钱送礼,十年候补,才被分到江苏吴江做知县。起初,他为官还比较谨慎,后看到同僚们争相逐利、贪欲日盛,终于没能顶住官场腐败气息的浸染和上司的贪婪勒索,便开始接受贿赂和浮征赋税。郭琇的行为传到江苏新任巡抚汤斌的耳朵里,汤斌很恼火,把郭琇叫到巡抚衙署,狠狠数落了一顿,郭琇感到无地自容,悔恨不已。回到县衙,忙派人挑来好多担清水,与大家一起动手,把县大堂和他的卧室好好地洗刷了一遍,并且贴出告示:“以前的县官郭琇已经死掉了,现在的知县是另外一个郭琇。”从此之后,郭琇痛改前非,不再占百姓分文便宜。同时,对陈规陋习进行改革,秉公办事,把吴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汤斌是一位慧眼识人的好官吏,他对郭琇的施政才华和知错就改的行为很欣赏,并发告示嘉奖郭琇“洗屋做清官”的事迹,特推荐郭琇当上了御史官。郭琇赴任后,不畏权贵,许多有贪污行为的官员,都被他弹劾,丢了官职,其中包括大学士明珠和俞国柱。由于一些权贵们的诬告陷害,郭琇曾被黜免蒙冤达十年之久,但昭雪之后,他仍然一如既往忠于职守,以善终而名留青史。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