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几大亮点(2)

近年来中国发展的几大亮点(2)

二、中国经济为什么能成功筑底企稳并稳中有进

作为已深深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这一时期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国内经济发展情况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受外需减弱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自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逐季回落。其下行幅度虽不像危机初起时那么剧烈,但影响更为深远,下行整整延续了7个季度。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多年来未曾出现的情况。到2012年第三季度,GDP增速甚至掉到了7.4%。这不仅与这10年我国经济平均10.7%的增速存在较大落差,即便与被称谓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2009年9.2%的增速相比,降幅也相当明显。这当中,固然有我们主动调控的因素,但外需明显减弱以及我国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不少人甚至担心,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硬着陆”或“二次探底”?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流动性过于宽松,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以及国内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上涨的共同影响,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物价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继10月、11月CPI先后“破四”、“破五”后,2011年7月份,CPI同比涨幅更达到近年来少有的6.5%。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较快上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如何解决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避免各方面最不愿意看到的“滞胀”局面,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宏观调控首先要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形势如此深刻复杂的变化,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当时国内也不乏各种声音,有的认为要防止经济“硬着陆”,需要对宏观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包括重启危机初起时的政策。这种主张,其实只看到经济大环境与危机初起时相同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及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比如,在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下,就很难再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党中央科学把握形势,从实际出发,在应对思路和举措上既包括变的一面,也包括不变的一面。讲不变,主要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变,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讲变,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

这一时期的宏观政策,实际上就是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重点是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为此,中央突出强调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所谓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针对物价过快上涨这一突出矛盾,中央首先对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果断将此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先后三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的在于既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又把过快上涨的物价控制下来。所谓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不难看出,中央这一时期的应对思路和举措,既注意着力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着眼于通过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中要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即: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这四个“牢牢把握”,直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针作出的重大调整。

扩大内需,是当初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提出的一条重要方针,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讲,由于这些年来对外开放的红利实在丰厚,也导致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出口拉动的状况迟迟没能根本改变。随着这场危机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暴露了我们这方面的不足,也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

明确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坚实基础,这也是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深刻警示。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不仅会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加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为此,中央突出强调要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人才和资金等要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劳动倾斜。2012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从根本上说,都必须依靠深化改革。这既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新时期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针对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给这一时期民生方面带来的困难,中央明确提出把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并推出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比如,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即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扶持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年文盲,提高国民素质的“两基”攻坚计划——编者注),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4%的目标;2011年、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双双超额完成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任务;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实现“八连快”、“九连快”;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并确定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进行攻关;2011年、2012年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分别达到1000万套和700万套,等等。这份可圈可点的民生答卷,既生动诠释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也为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总之,这些应对思路和措施既考虑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关注发展,又立足民生,实施后不久便成效初显。继2011年8月CPI同比涨幅回落至6.2%,并开始出现拐点,到2012年10月,CPI同比涨幅已回落至1.7%,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到2012年下半年,也开始出现积极变化。到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用电量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等多项重要经济指标结束下滑,中国经济筑底企稳态势进一步确立。尽管2012年中国GDP7.8%的增速,远不如前些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那么抢眼,但在世界各大经济体增长全面减速、各种风险不断暴露的情况下,我国能够实现稳增长、稳物价的“双稳”目标,殊为不易。中国的发展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仍是一枝独秀。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