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第三次工业革命悄然而至。面对机遇与挑战共生的新形势,作为新兴工业大国,中国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为此,我们约请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第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以期集思广益,为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贾根良
2011年由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出版,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其编辑保罗·麦基里《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不胫而走,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和新能源技术创新引领并孕育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包括“制造业数字化革命”,而且包括“能源互联网革命”,还将包括生物电子、新材料和纳米等技术革命。类似前两次工业革命,随着新技术创新在多产业显现并加速扩散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比前两次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看,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解决能源枯竭和严重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但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年开发利用不仅面临着枯竭,而且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新技术革命浪潮应运而生,其核心之一就是要解决资源和能源枯竭及其生态问题,所以有学者甚至认为这次技术革命浪潮是以绿色技术革命为主要特征的。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正在加快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替代传统能源上已初见成效。
它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工业化进程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使用机械生产替代人的劳动,降低生产成本,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不例外。但与前两次比较,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一个重大差别,就是用机器替代脑力劳动,并在更大程度上替代体力劳动。在过去30年里,信息技术革命日益向智能化迈进,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物流、服务和家务劳动等领域的广泛使用,越来越把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发展,人类社会将走向智能化。
它是新材料和纳米等技术革命广泛扩散应用的现实后果。纳米科技是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其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并根据需要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与分子制造出新的物质。目前,超导、生物医用、光电子等新材料层出不穷,纳米技术方兴未艾,不仅使原有的劳动对象发生了质变,而且大大增加了新的劳动对象。特别是,纳米技术通过3D打印,采用“添加式制造”方式,能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降低到传统生产方式的1/10,大幅度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与前两次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个长达六七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它在诱发一系列技术创新浪潮的同时,将导致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从而使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彻底重构。
第一,在国际分工中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传统比较优势将遭到大幅削弱。随着机器人性能的改善,机器人的单位产出成本将有可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比廉价劳动力的成本还要低廉,大量重复性劳动岗位将被机器人替代,一部分体力劳动者将从制造业等部门中淘汰出来。目前,全球机器人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比例已高达33%。机器人的大量采用,不仅将抑制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提高,而且将导致大量体力劳动者的失业,很有可能阻断发展中国家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