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转型改革是重点
上海经济评论: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某种程度上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起主导作用,现在要求它完全从生产性活动中退出,是否可行?
迟福林:我刚刚在第四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论坛上,做了题为“改变竞争性地方政府的增长方式”的演讲。
第一,竞争性地方政府增长模式不是中国模式的突出特点,更不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该从经济主体、投资主体当中走出来。尽管在经济总量增长和快速增长方面竞争性地方政府增长模式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在背景变化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竞争性经济增长模式会对中国经济转型不利,由此可能加大社会风险因素。
所以,我主张把转变竞争性地方政府的增长模式作为政府转型与改革的重点、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上海经济评论:所以地方政府应该转换职能,从生产性活动中退出来?
迟福林:是的。因为现在条件已基本具备。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民营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建设的主体。
第二,现在生产过剩,土地财政问题、地方债务问题、生产过剩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这些经济转型的矛盾问题都与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相联系。如果不改变竞争性地方政府增长模式,上述矛盾问题很难转变。
第三,老百姓的需求变了。老百姓需要更好的市场环境,需要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要政府维护公平正义。政府的行为理念和行为方式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地方政府到了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第四,这个改变不简单,它涉及到一系列基础制度安排,比如财税体制,中央地方的职能划分,干部人事制度等制度层面的改变。
上海经济评论:那么,现在地方政府最需要做的改革是什么?
迟福林:财税体制改革。比如消费税,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吸引消费,让消费税的一部分留在地方。比如房产税、遗产税,今后也可以作为地方财税的一部分来源。现在当务之急是,在划分好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前提下,推进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
上海经济评论:有人指出,中国的营商环境不好,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迟福林:不能全盘否定。总体来说,平等竞争的大环境初步形成,但具体地说,还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垄断行业,行政审批办事效率低的问题,腐败问题。为什么有一些资本外逃?需要通过改革为未来创造一个良好的预期,这个良好的预期是什么?民主法治。
上海经济评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GDP,对企业又是非常照顾的,怎么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迟福林: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可以为企业开出很多优惠条件。比如说,低价土地等等。其实这种行为破坏了地方经营环境,是牺牲了地方长远利益,尤其是百姓利益,来换取短期的招商引资。因此,第一,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必须要改变,在不改变的前提下,想解决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很困难的。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或者说是竞争性地方政府增长模式就是地方政府公司化,它就是一个大公司。第二,加强企业平等竞争的法律保障。实际上,目前平等竞争还是不够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都还处于不利地位。
上海经济评论:关于打造中国经济产业升级版,政府要做些什么?
迟福林:不可能越俎代庖,但政府应该积极作为。
第一,创造升级的主体是社会、是企业、是个人,应该给社会、企业、个人更多的空间。空间多了,自由环境多了,它的活力、创新力才能够提升。改变政府替代市场、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才有可能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第二,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向消费、创新拉动的方向转变。只有把经济的立足点放在13亿消费者身上,才能够改变经济结构,才能促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由此,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才有一个重要的基础。
第三,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给予创新更多的支持。像乔布斯这些人,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国要为青年人的创新给予更多的环境和政策的支持。同时,加快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些相关的制度安排。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