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地方政府应从经济主体、投资主体中走出来(4)

迟福林:地方政府应从经济主体、投资主体中走出来(4)

增进共同利益 形成改革共识

上海经济评论:您能不能分析一下目前中国的改革共识和改革分歧?

迟福林:我长期关注改革,做了30多年的改革研究。改革走到今天,总体来讲,改革是有共识的,大家认为“不改革不行”,还需要继续改革。

但在改革的具体问题上,争论还是比较多的。关于形成改革共识,我想强调三点:

第一,虽然搞了35年的改革,但改革远未完成。

第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比如说垄断行业的一些问题,腐败的问题,还同改革不到位相联系。一些问题不是由改革过头或者改革走偏了造成的,而是由改革不到位造成的。有些制度还不完善,为什么大家对垄断行业反映很强烈,因为垄断行业改革不到位。为什么体制机制腐败问题存在,就是因为改革不到位,没有建立起一套公开透明的制度。所以我们需要改革。

第三,今天的改革触及各种利益,利益主体多样化是个现实,要达到一个改革的共识,就要把握改革的全局。改革需要更多地看长远,更多地看全局,需要更多地换取共同的利益,增进共同利益,才能进一步形成改革共识。改革共识既有传统理念的影响,更有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在我看来,两者都很重要。

上海经济评论:过去改革过程中一定也遇到过分歧,当时学界是怎么争论的?当时是如何形成共识的?

迟福林:比如在改革的初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比较大。邓小平的主张就是不争论。当时深圳特区刚成立的时候,有人指责它是资本主义。小平同志允许大胆试、大胆闯。所以在各种改革的争论当中,第一条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改革的创新、鼓励改革的实践,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第二,看问题不能从传统的理念出发,要从现实出发。现实是多数人是不是获得了利益?这项改革能否为中国中长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广大百姓的福祉带来好处?

第三,还取决于改革的决心和魄力,尤其是领导层的改革决心至关重要。在改革出现各种争论和矛盾时,领导人的决心和魄力是推动改革向前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