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谁来建?)
事实上,就业难问题已不是新鲜话题。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就已初现端倪。
国家经济结构、整体经济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三要素决定大学生就业率。但从毕业生就业难的整体形势看,学校专业设置重复、无特色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而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自治。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指国家要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社会参与,依法办学,科学管理”的办学机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微观层面,是指大学所蕴藏和传承的共性理念与精神,在大学内部要真正建立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理论层面的探讨固然重要,但目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呼吁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必须马上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到底该由谁来建?
政府:政府:“无为”放权
要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政府必须放手,改变政府和大学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取消大学内部的行政级别,取消大学校长任命制,大学真正实现去行政化,将大学还原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真正的学术团体和依照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应依照《高教法》以及大学内部章程办学,依法治校而非对上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命令唯命是从。教育部、教育厅等政府职能部门对大学办学情况进行有效监管而非直接领导。这样,不但政府部门减轻了负担,大学也获得了最大的办学自主权,更加容易形成办学特色。
政府放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目前国内有些高校积极进行内部制度改革,尝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但带有严重官本位色彩的大学制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性,并做好了放权的准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作为2010年至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政府教育观念的改变为当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契机和可能性。政府的“无为”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最好的助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