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共领导:坚持不应放弃。苏共是苏维埃政权和政治体系的根本和核心,是整个苏联大厦的支柱和栋梁。然而,戈尔巴乔夫视苏共为“绊脚石和阻碍机制”,采取“非党化、去苏共化”的政策。失去了苏共也就没有了苏联。广大党员对党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引发了大批苏共党员退党。大批党员退党或脱党实际上是对戈尔巴乔夫搞垮苏共的不满和抗议。
三、宪政制度:完善而非拆毁。苏共领导地位、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联盟国家是苏联政治制度的三大根基。戈尔巴乔夫通过激进的政治改组拆毁了苏联国家和宪法的根基。1990年前后,戈尔巴乔夫积极推动修改苏联宪法,取消了苏共领导地位;宣布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设立独揽大权的总统职位。戈尔巴乔夫开启的民主化运动落入陷阱,政治改革也随之走向了绝路。【详细】
结语
“中国若动荡,将比苏联更惨”,这句最近流行于网络的文章题目,使得不少人又热衷于拿中国与苏联的情况进行对比。自从苏联解体以来学界就热心讨论的“苏联为何解体”的问题再度引起关注。“马钟成”文章认为,苏联实是败亡于“宪政”这一西方的渗透。我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宪政”改革固然是“最后一击”,然而,正如高放教授所指出的,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苏联也不是一日倒塌的,错失了改革良机,导致苏联及苏共最后病入膏肓。说“宪政”毁了苏联,无疑是过于粗放和简单化的陈述,然而,这背后的病变过程却无疑具有一种启示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