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方企业走出去 直面“成长中的难题”

江西:地方企业走出去 直面“成长中的难题”

原标题:江西企业走出去 直面“成长中的难题”

核心提示

对国内企业而言,国际化之难,难在中外企业文化的差异,难在对国外人文环境的理解,难在对各国贸易壁垒的突破,难在国际化人才的缺乏,难在相当多的企业还在用中国式惯性思维去做国际化的事。    

如今,江西企业“走出去”早已脱离了商品出口的初级阶段,从境外建厂、开矿,到境外收购、上市,从资本输出到战略布局,多层级全方位地推进。在“走出去”的浪潮中,利用全球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战略一步步落到实处。据统计,今年1至5月,我省仅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就超过8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5个,占总额的90.28%。上升势头明显。但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江西企业存在哪些短板?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相比,在文化、法律、体制等方面又存在哪些差异?面对这些“成长中的难题”,我们应该如何突破,在国际舞台上演绎属于自身的一份精彩?  

嘉    宾:刘振林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副院长

胡立俭 中鼎国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晓军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明心华 中文天下文化传播公司运营总监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张  雪

江西企业大跨步走出去

案例:日本在其高速发展过程中曾采用过“逆向技术输出”方法。日本曾在美国硅谷设厂,吸纳美国高技术人员,慢慢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并进行改造。日本高速发展的20年,也是它技术发展的20年,尽管少有原创技术,但是利用这种逆向技术输出的办法,使得自己的技术提升了25年左右的水平。

刘振林:尽管我国不少企业产品产量很大,价格较低,产品具有价格优势,能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从国际上看,我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价格性能比都居于劣势,“走出去”的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从未来升级的角度来讲,江西企业要走出去应走“逆向技术输出”的道路。 

李大浪(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土建所所长):2009年,中国某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铁矿,委托我们在国内组装一个50米长,20米宽的配电房,再运到海外。通过这种技术,我们把原本需要在国外组装的产品放在国内制造,可以利用国内人工便宜的优势节省成本,还可以消除国外政策、文化、语言、自然环境带来的种种影响,将不可控因素转化为可控。这种预制模块化的概念,在今天已比较常见,但几年前,这在国内外都是一种新兴技术,几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要靠自我研发。我们在3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研发设计和组装,这个项目得到高度评价,后来陆续不断有国内外公司邀请我们进行相关项目的设计攻关。

张晓军:瑞林定位为技术驱动型专业化公司,目前拥有专利技术258项,并有4项国外注册专利,每年技术投入占公司营业收入5%左右。逐步形成了我们的优势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创新技术。这些都为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胡立俭:2003年,中鼎中标阿尔及利亚奥兰城市集中排污项目,一开始奥兰方面采用的是法国的设计方案,我们觉得其中有很多内容可改进,便跟奥兰方面提出修改,起初对方对此建议表示怀疑,因为他们以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来评定我们的技术。但在研究分析后,最终接纳了这个建议,这个项目最终节约工程成本1/5以上,还因为优质的工艺质量,成为当地形象工程,阿尔及利亚总统先后两次视察这个项目,并给予了高度肯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