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阿房宫是历史观与政绩观的错位

重建阿房宫是历史观与政绩观的错位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赋》描述的“天下第一宫”近期引起舆论关注。古都西安计划投资380亿元再造“新阿房宫”的消息令许多人担心,拆旧建新的阿房宫是否又会成为一个烧钱的形象工程?抑或是借遗址公园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最终会对阿房宫遗址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8月8日 新华网)

众所周知,阿房宫是封建集权者奢侈淫靡的享乐之地,也是一个朝代衰败的象征,其表面繁华的背后是役夫的悲惨与民生的艰难。项羽火烧阿房宫,杜牧写《阿房宫赋》,其目的都是警示后人,勿要重蹈覆辙。倘若一个一直作为反面教材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建筑,真要被巨资重建,那么对于这种历史价值的颠覆,我们要怎么去跟接触到这段历史的孩子们解释呢?

更何况,真文物的价值,是假古董无法企及的。有些历史建筑,与其将其重建得完美无瑕,不如保持其残缺的原貌,以更好地让人们正视历史。当年一家民间机构试图重建圆明园时,便遭来一片骂声,因为断壁残垣才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保持其一片废墟的历史风貌,早已成为国人的一种普遍共识与要求。

然而,在某些地方政府眼里,经济效益才是衡量文化价值的唯一评价尺度。近年来,在“曲江模式”的启发下,各地重建古城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而且多是以百亿计的大手笔。当然,搞文化开发只是醉翁之意,更多的还是利用文化为经济搭台——通过前期投入打造景区,拉动外围商业项目,获取土地升值收益,借机捞取政绩资本。

地方政府这点如意算盘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都能如意。由于急功近利、摊子铺得太大且项目负债率高,盈利前景并不看好。此外,在大拆大建过程中,容易产生拆迁纠纷,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这些都可能导致工程最终功败垂成。因此,“新阿房宫”的决策者不妨好好回顾下那段历史,并深入基层倾听各方意见,重拾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尊重,一意孤行怕是只会弄得难以收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