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史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准确把握党史文化的本质,我们就能够始终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促进党史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不断发挥独特优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史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以上我们重点探讨了精神层面党史文化的内涵,与此相生相伴的,还有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党史文化。在这里,我简要地谈点看法。
物质层面的党史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以物质形态为载体的党史文化。党史文化通过物质载体得以展现和传播。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物质成就,也就是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为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物质成就。第二,党在历史活动中形成和凝聚的物质文化实体。如党史遗址遗迹、党史人物的遗物、相关档案文献等。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会议和战争旧址,有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和革命烈士陵园,以及事件类和综合类的纪念园、陈列馆等。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文化遗址遗迹,有红旗渠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大包干纪念馆等等。第三,记载、表现、传播党史文化的纸质媒介和其他物质形式,包括各种党史基本著作以及党史通俗读物、人物传记、资料汇编、研究报告、宣传手册、戏剧、小说诗歌、影视作品和网络文艺作品等。此外,还有大型党史主题展览及诸多报刊等。
制度文化是党史文化的制度凝结或法制化表现。一般指党在历史上形成的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我们党以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制度,探索和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党章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制度建设以党章的修改完善为主线、以民主集中制的健全为核心,逐步形成由党的领导制度、党的组织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党的干部制度、党内监督制度,以及党的具体工作制度等配套的党内制度体系。制度的形成,具有自然演进和理性建构两种基本方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在制度设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党在整个国家生活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和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领导体制。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又是社会对党的文化、党史文化支持和认同的表现。制度层面的党史文化,对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引领、约束作用,体现为党史文化的制度保障。
应当指出,我们把党史文化分为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一方面是它从内涵到外延包含着这三个层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问题。实际上,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的文化,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物质、制度层面的文化更多的是精神层面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精神层面文化更多的是物质、制度层面文化的集中体现。三者统一于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党史文化。我们在研究党史文化问题时,要注意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以推动党史文化研究的深化。
习近平同志对研究总结党的历史作出过许多重要论述。在2010年7月中央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就要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他指出:“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长期奋斗中党所形成的独特优势是全面的,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对党史文化的历史形成和主要内涵的系统回顾和总结,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认识;加深了对党在长期奋斗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的认识。从精神实质上讲,党史文化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集中体现,就是党在长期奋斗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的集中体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