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加以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专门部署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些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和历史同源同流、密不可分,有历史必有文化,有文化必有历史。文化和历史的融合是客观存在的,将文化同历史结合起来研究势在必行。同样,将党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无论对于深化党史研究,还是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一词,对其含义的解释有着很大的不同。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在对全会《决定》稿作说明时指出: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决定》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在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问题上也有所涉及。根据这样的精神,我们认为,研讨党史文化问题,主要应从精神层面把握文化范畴。
历史地看,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文化来维系和引领,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品格。这种文化特质和品格,就是特定政党内在的党的文化。它包括一个政党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意识、态度、理想、信念、情感、价值、作风等基本取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注重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了独具魅力和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这种党的文化构成了近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中国文化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不断发展。伴随着党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形成和发展了鲜明体现、充分反映党的文化特质和品格的党史文化。
党史文化反映的是党的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表现形态,是党的历史同党的文化的结晶。党史文化同党的文化的联系在于:二者都讲党探索奋斗的历程,也都讲党探索奋斗的成果,都为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和奋斗目标的实现服务;党史文化同党的文化的区别在于:党史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党探索奋斗的历程,而党的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党探索奋斗的成果。总起来说,党的文化更多展示的是“本然”,因而更带根本性和综合性,而党史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其“所以然”,因而更有纵深感和感染力。党的文化是“根”,是“源”,而党史文化则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去追根溯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史文化是党的文化的一个分支。一般地讲,党史文化体现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对于党史文化,我们还可以从广义、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讲,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研究、运用、宣传党的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在这里重点研究狭义上的党史文化。或者说,重点研究党的思想、理论等精神层面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研究、宣传和弘扬党史文化是一项带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我们这次会议将要就此进行深入研讨,许多专家学者将发表精彩演讲。现在,我仅就党史文化的有关问题谈几点初步思考,与大家交流,请大家指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