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明 胡长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在现实

吴晓明 胡长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在现实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教授和中央编译局办公厅研究室主任胡长栓教授,他们同时也是新出版的十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的作者之一。

我们之所以不断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不是因为有一个“意义”客观居住在那里,而是需要不断与其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它的意义就会被揭示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某种程度上也在于这种不断对话的存在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绝对真理性的原理化误区,二是缺少边界意识的自由化误区。同时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即文本研究完全脱离现实的“故纸堆化”倾向和问题研究完全脱离文本的庸俗化倾向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抽象如果离开现实就没有任何意义

解放新论:多少年来,每当经济社会出现危机,每当历史处于转折关头,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去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寻找答案。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个基本理论视角。作为一门“显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要点就是深入到社会现实中去。现实与事实是不同的概念。事实是可以通过知觉直接给予我们的东西。比如,外面在下雨,这是一个事实。现实,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实存与本质的统一。现实在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所以,现实不是单纯的事实或者事实的集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在天空中的东西,它的“生命线”在现实,要能够深入到现实当中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存在着一种认识偏差,认为它就是一套形式的体系或形式的结构。比如,有人认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套用到任何时候,实际上这是阉割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些只不过是对研究历史有帮助的抽象,抽象如果离开了现实就没有任何意义。把这些当成公式来看的话,历史唯物主义就变成了它的对立物——历史唯心主义。遗憾的是,今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存在着这种情况,即拿着西方的框架来套中国的现实。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变得非常重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哲学理论上说,就是深入、切中、把握现实。

胡长栓: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之间的共生关系有更好了解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个概念作一点简单的区分。马克思哲学主要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最多包括恩格斯的一些哲学思想在内,它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产生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主要以他那个时代为基础,是他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由马克思所开创并奠定基本观点,更多的发展则是来自马克思之后的一系列思想家,以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为基础,是他们时代的思想反映。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开始于马克思哲学,但却与马克思哲学不同,它不仅是历史性的存在,而且更是现实性的存在,是不断发展的时代现实在人们思想中的集中体现。

由此,从概念上,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不能仅仅靠概念来说明,还需要面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的事实本身。这里,我们撇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发展不谈,单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就经历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阶段。以不断发展着的时代现实为基础,反映着不断发展的时代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共生长,与现实共发展,并始终作为“思想中的时代”满足着人们现实实践的精神需要。

不能头脑空白地去读马克思主义,而要带着问题去读

解放新论:我们一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神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绝对真理体系。而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又面临着“钝化”的危险,有人认为其批判性和革命性的锋芒已不合时宜。究竟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

胡长栓:你说的这两种情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以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绝对化和“神化”,才导致了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钝化”。这种绝对化和“神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片面夸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长期简单重复的教育。

客观地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期的传播中,特别是在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竞相绽放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神化”,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促进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任,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真正有用的理论只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对任何理论的作用毫无限制地绝对化和“神化”,都只能导致人们对它更大的失望,并破坏人们对它的信任。

在我们国家,以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长期存在着简单重复的教育。这种教育至少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简单化、肤浅化和教条化,把简单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内容当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缺少对其博大精深和思想深刻的认识与敬畏;二是人们哲学悟觉和兴趣的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就是人们缺少哲学感受,无法体验到哲学作为最能配得上人之理性存在的神圣与崇高,从而缺少对于哲学沉思的真正情感和兴趣,更谈不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价值的深刻认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