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应人类发展观的进步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近代以来,人类在理性主义价值理念的支配下,现代化被等同于工业化,发展被等同于经济增长,人的主要价值目标变成了对物质财富永无止境的追求。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盲目开发,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陷入种种不可自拔的危机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高度紧张。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对立,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人情冷漠、残酷无情等问题,造成人的异化。由此可见,片面的发展观不可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人类必须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反思。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对传统发展观进行反思和矫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应该看到,当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与此同时,我国的发展还存在其他一系列问题。诸如,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比较落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贫富差距拉大,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面对时代变革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为了什么,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受时代的新考验
当前,时代继续发生重大变革,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举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些成就的取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上,大国之间的博弈更趋激烈,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美国战略东移,加紧构筑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经济上,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一国的经济问题极有可能波及世界。21世纪的头20年,世界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仍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20年仍然是中国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中国完全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内,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条件开始发生变化,但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内需不足;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继续拉大;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后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是基础,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接受时代的新考验,乘风破浪,继续前进。
(一)在经济发展上,强调“四化”同步发展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我国是信息技术产品使用的大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虽然现在我们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我们已经有6亿部手机和3亿电脑用户[1]。发展信息技术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举措。此外,信息技术还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发展信息技术也是国防建设的需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支撑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前进势在必行。工业发展总是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聚集,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使得大量的生产要素在城镇聚集,又带动、支撑了工业化建设。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不能走西方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必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根据时代的变革,党的十八大创新性地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是党根据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的新举措。2013年4月8日,习近平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国内市场空间,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二)政治建设上,强调“让人民监督权力”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为民所用,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但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公职人员以权谋私、腐败堕落,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就是权力没有在阳光下运行,要根治腐败,必须真正让人民监督权力。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进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维权意识、监督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当下流行的网络反腐、微博反腐成为人民监督权力的有效形式,正是时代变革的突出体现。
党的十八大根据当前反腐败的时代特点,提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监督权力”就是说权力要接受监督,监督权力的主体是人民。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让人民监督权力”还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