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建设上,强调改善民生、创新管理
改善民生是各国政府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改善民生更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民生”是一个动态的名词,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总的发展趋势是内涵不断丰富。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已不再限于满足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存条件,而是有了更高的生活质量要求,有了更高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更高的精神追求。在当代,民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改善民生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民生和社会管理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讲社会建设强调比较集中、比较多的是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根据时代变革要求,不仅强调改善民生,而且强调创新管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改善民生的重点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具体措施就是办好教育、推动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此,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的制度保证,通过创新社会管理能够使社会运行更加有效、科学,更好地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随着时代变革的需要而兴起的,也随着时代变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这个进程将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注释:
[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页,第23—24页。
[3] 聂运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4]单秀法、王晓辉《邓小平战略思想与21世纪的中国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5][6]陈海莹《略论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载于《理论导刊》2001年第5期。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9]《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页。
[10]习近平强调: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参见。
(作者简介:钟瑞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旭华,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