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

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

中央反复讲,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是从事实和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结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加强了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带来的是持续20多年的平稳快速发展和进步。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东西。

现阶段的中国,承受不了舆论失控的后果。应该看到,我国的发展进步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对思想舆论多样化的承受力已大大增强。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的中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多发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各级政府机关的管理水平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很难适应舆论过度开放带来的挑战,舆论的过度批评会损害政府威信、妨害政府施政;境内外敌对势力搞乱中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放任舆论环境过度开放,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严重后果。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随着各方面制度的逐步完善、成熟和定型,中国新闻媒体的自由度将不断扩大。事实上,这个进程一直在发展。

 三、新闻报道方针问题

我们党要求新闻媒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有抵触情绪。

真实、客观、公正,是世界各国新闻界公认的新闻工作准则,但是不同的新闻观,对其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真实,必须是事实的真实、总体的真实、本质的真实的统一;客观,就是用事实说话,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公正,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而不是站在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立场,公正无私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评论,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

为什么我们的媒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那是因为,积极、正面的事物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反映我们这个社会的本质和全貌。这就是我们的新闻观,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新闻观。

实事求是,就是要把真实视为新闻的生命。不仅要真实、准确地报道单个事实,而且要从宏观上真实地把握和反映事物的全貌,在总体真实的前提下去追求单个事实的真实。现实生活是复杂的,离开对事物的总体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尽管这一叶、这一点确实存在,但从总体上看却可能背离了真实性。坚持实事求是还要求我们努力揭示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引导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真实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基本要求。

有人说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没人看、没人听,其实,正面宣传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主流媒体坚持不懈的正面宣传,我国社会大局不可能保持稳定。确实,负面新闻迎合人们的好奇心理,天然地比正面新闻更有吸引力,在极端市场取向下媒体会追逐负面新闻,但那不是我们的新闻观。社会主义新闻观强调社会效益第一,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市场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当然,我们的新闻观还要求把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同准确、鲜明、生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人民的立场、观点和主张,通过生动的报道形式赢得最好的宣传效果。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排斥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政府端正执政理念、提高施政水平和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保持舆论高压也很必要。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政治立场。只有坚定站在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才可能真实、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评论,自觉考虑社会效果。二是思想方法。看问题、写文章、发议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仅要想“怎么看”,更要想“怎么办”;不仅要想“对不对”、“该不该”,更要想“行不行”、“能不能”。只有更多地想一想“务实办”的问题,才可能懂得“辩证看”的必要性,才会认真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才会理解中央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总之,讨论新闻观问题,最重要的是理性务实。我们如果真的希望国家好、人民好,如果这个立场一致,那就应该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精心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