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生特权现象的原因
1、放松了学习和世界观改造,宗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官员往往在自己事业的顶峰期放松学习,把时间放在应酬上,花在和所谓的“朋友”或兄弟的觥光交错中,常常和商人比贡献、花钱比阔绰,心理产生不平衡,思想开始蜕变。加上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各种外界力量的拉拢诱惑,让某些官员抵挡不住,渐渐从为人民服务转变为金钱服务,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象,追求奢华生活。
2、制度不规范,运作不透明,给了官员行使特权的机会。权力只有在阳光下运作,才能不腐败。制度的不规范不完善,运作又不公开透明,留下了漏洞,权力运行游离于制度之外。“一支笔”批钱,用多少,批多少,报销多少,显得尤为突出。
3、“畏权、畏官”思想严重,监督严重乏力。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有些人“畏权、畏官”,存在老好人思想,怕穿小鞋和遭打击报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监督严重缺乏,形成了人们常说的“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不敢监督”。权力失去监督,就会纵容欲望扩大,就会成为官员谋取私利的工具。
4、执行制度不力,惩处严重乏力。比如,公务接待也好,车辆配备使用也好,都制定了管理制度,可就是执行不到位,制度成了“稻草人”。处理特权现象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有时还光打雷不下雨,行使特权的官员违纪违法成本太低。
5、以身作则不够,上行下效。上级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自己的下属,干部之间互相攀比,互相效仿。比如,你招待领导用五粮液,我至少要用五粮液或茅台等等。
三、治理对策:
1、抓教育,立宗旨,强素质。要针对领导干部工作任务繁多、自学时间少的特点,规定学习时间、任务和有计划地安排培训,重点强化思想、道德、法律、廉政教育,增强宗旨意识、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2、建制度,抓执行,保透明。制度是保证,执行是关键。因此,要健全和完善一整套的公共权力运行制度和职务消费管理制度,建立刚性约束制约机制,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和职务消费,狠抓制度的落实,真正让制度执行起来,发挥作用,让官员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职务消费公开透明,杜绝滥用权力,杜绝职务消费胡乱开支。
3、抓监督,严惩处,树正气。要组成监督网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力度,发挥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监督力量,把监督的触觉伸向官员工作的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要用铁的手腕坚决查处职务消费腐败行为,查处官员的特权行为,要按照“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确实需要追究责任的领导,不论涉及到谁,都要依据党纪政纪规定进行追究,使之付出巨大的“成本”,以警示教育他人,避免重蹈覆辙,引导官员“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引领官员树立正气,带领群众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