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浅析官员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及治理对策)
接到纪检监察系统领导干部领题调研任务,我们走访了部分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个体工商户、企业主和群众代表,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查阅了媒体上介绍的官员腐败案例及相关资料,结合近几年来查办的官员违纪违法案件和平时的调研,简要地谈谈官员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治理对策。
一、 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
特权现象,是指某些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私有化,在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特权现象的表现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职务消费名目繁多,层次很高。通讯费、差旅费、公车及车修车燃费、招待费、参观考察费……等等,都是职务消费的名目,甚至有极个别领导干部家里所用的、医疗药费也是公家买单。据《人民日报》介绍,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呈现出铺张浪费、挥金如土的恶性态势,一个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经济好的要100万元以上,尤其是个别单位领导干部公私不分、集体性职务消费等腐败行为,造成公共财政奢侈浪费惊人。
2、不装进腰包的腐败现象突出。有的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不拿不贪不是犯罪,吃喝了不会翻肠,不装腰包的腐败不会被查处”,公务接待不执行标准或无标准,随意性大,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私客公请、喝高档酒、吃天价宴、抽高档烟、进娱乐场所等高消费现象时有发生。不按规定配备使用公务用车,有的超标准配备,有的甚至有多辆车,加上公车私用、维修人工开支等浪费惊人。如,有的副地级领导干部有三辆车:一辆轿车、一辆越野、一辆商务车。
3、潜规则作祟,灰色收入惊人。有的官员把商业运作的模式用在了公共权力的运行中,处处体现商业潜规则。在干部任用中用人唯亲、相互提拔官员亲人、买官卖官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形成干部权力家族化。如“房媳”案牵出的一家多名官员,还有网络报道的多起被查处的“火箭干部”,有的还是子继父职。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商业潜规则更为突出,帮人办事,收取好处。过时过节、婚丧喜庆成为了某些官员灰色收入的“进帐日”,甚至有的利用公款明目张胆地给上级领导送礼。
4、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有的官员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表现在谋财、谋官、谋色等方面。有的利用职权收了好处乱办事,有的插手工程建设项目和工程招投标,乱打招呼,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借助情人、“小三”或他人的手收受贿赂,有的想方设法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更高的官位,有的利用人事权推荐权收受好处,甚至买官卖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