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王蒙:寄希望于文化)
我们的“中国梦”里包含着文化梦,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在文化上有更多更高更出彩的文化人才与文化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与时俱进的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新论点新贡献,我们应该有更多的科学家、工程家、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我们应该有更高端、更富有文化含量和学术含量的出版物,而不是一大堆鄙陋的八卦与破碎的段子。
文化的凝聚力与影响力:中国梦是个人的,也是民族和国家的
最近有不少朋友问我:你怎样理解“中国梦”?
我告诉他们: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追求与理念,要有自己的前瞻与预见——这是我最初听到“中国梦”这个提法时的第一反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变化,我们的政治化、理想化、战斗化的思想方法与生活方式,渐渐走向务实,走向富有建设性的脚踏实地的思路。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与过去的许多浪漫激越的说法相比较,已经实际得多了。小平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此同时,我们仍然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国梦”的提出当然不是偶然的。
“中国梦”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民族的、国家的,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较长期的。“中国梦”应该是更加公平的,不是“拼爹”的。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中国梦”,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那为什么会在今天提出“中国梦”的目标呢?我想,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集聚精力的和平建设,我们在物质上已经大为丰富、大为强劲了,同时,思想活跃,利益与见解的多元性日益明显,而我们在精神上,包括理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上,有滞后的困扰。与延安时期、井冈山时期、新中国早些时期的革命理想主义相比,有人说中国人没有理想信念了,只相信金钱了。此时提出“中国梦”,会起到一个令全社会重视理想教育、前瞻教育的作用。就是说在经济迅速发展、务实精神占据优势的同时,人们看到了精神层面的涣散、鄙俗、恶化的危险。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树立一种追求与梦想,是有它的针对性的。
琢磨“中国梦”三个字,你会发现,这个说法非常朴实明快、易于普及。向全社会提出一个口号,既要鲜明,又要易于接受、推广与记忆。我们曾有许多好的说法,因表达得过于繁复,记起来费劲,从接受学的原理来说,有一些令人惋惜。“中国梦”的提法,具有开放性、世界性、前瞻性,可以说,这是一个更加积极、更加现代的说法。“中国梦”的提法让人们看到前景,有助于激发动员正能量。这个梦,不能空想,需要我们既要有改革开放发展的胆略,还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