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道德是一种品质,它是无形的、轻柔的,然而是有效的,这就是一种力量。它的品质与有效性是指:一种文化,必须能够为接受这种文化的族群与个人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它应该是通向真理,通向科学、艺术、道德、智慧、健康、和谐与幸福的桥梁而不是相反,即不能是通向迷信、愚蠢、偏执、仇恨、霸权、排他、剥削与压迫的。它是以人为本的,给人以希望与幸福的。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确实,我们现在国力强了,经济科技发达了,我们还会更加强大。但是我还希望,我们的国民不仅仅能买得起LV箱包等高级奢侈品,更要有诚信的品质、良好的举止、文明的修养,有足以与中国文化相匹配的气质,我们的青年应该热爱、珍重至少是知道中国的与世界的文化珍品,而不是说什么“经典让他们死活读不下去”。如果能有这样的文明程度,中国人就更受人尊敬了。
巴黎先贤祠内景 资料图片
因此,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人在文化修养、道德品位等诸方面也应该同时有更大的提高。
文化环境与人的精神状态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一个愚昧陋习充斥的国家是实现不了“中国梦”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对于读书学习的提倡不遗余力。我们提倡的读书学习带有一种对于知识与知识的拥有者——圣贤的崇敬,所谓焚香沐浴,明窗净几,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深处意气平。这样虔敬与刻苦的读书学习,自然会消除许多令当代国人深为忧虑的浮躁、乖戾、鄙俗、凶恶之气。当然,我们所期待的这种阅读与学习,与触屏时代的网上浏览也就拉开距离了。
说到这里,我还想谈谈文化的认同与对民族国家的认同的关系。文化的认同是基础。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是对于道德的追求,对于礼(行为举止规范)义(义理,人际道理原则)的追求,对于道或仁的追求,这些是一通百通的根本概念,这种追求就是我们说的理想,也可以说是整体的文化走向。它所主张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它所敬重的古道热肠、敬天积善、崇文尚礼、忠厚仁义、中庸和谐、勤俭重农、乐生进取等等,正是古代的“中国梦”。它更看重美善,而不是分辨真伪,它更看重和谐,而不是竞争。(顺便说一下,现在有人将“礼义之邦”,写成“礼仪之邦”,这是完全错误的。礼义指的是规范与道理,而礼仪偏于形式。)这样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族群的凝聚、社会的秩序、生活的合理、文化的传承,但也有不利于生产力与科技发展的问题。对于人际关系的偏于理想的说法,也常常因说与做的脱节而显出颓势。不必多说,只读读《红楼梦》,就知道中华旧文化已经面临的危机,而“五四”运动的发生绝非偶然,绝对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问题在于发展、创新、平衡与整合:与时俱进一定要与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自强不息,投身于全球化的发展与竞争,要与在人民中积淀久远的仁义忠厚之梦结合起来;在当今时代,一个确定的目标的追求,要与多样性的认知、对于多元世界的理解与开拓进取、多谋善断、胜任愉快结合起来;要让每个人的“中国梦”与全体中国人共同的“中国梦”结合起来。要让“中国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中国梦与文化梦:我们应该有高端文化成果而不是一大堆破碎的段子
我们的“中国梦”里包含着文化梦,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在文化上有更多更高更出彩的文化人才与文化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与时俱进的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新论点新贡献,我们应该有更多的科学家、工程家、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我们应该有更高端、更富有文化含量和学术含量的出版物,而不是一大堆鄙陋的八卦与破碎的段子。
人民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的高端部分,则是从广大人民创造的文化沃土中生长出来的参天大树与奇花异草。人民中的精英,人民中的文化巨人与人才所体现所贡献的精彩果实,代表了文化的追求与走向,文化的思想、理论、创造力、想象力,精神活动的广度深度与精微程度,以至于整个社会生活的质量与品味,抗逆性、适应性、开放性与自我更新的能力。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是“看高不看低”,例如,谈到中国的诗歌,李白与杜甫二人的重要性胜过了一千个二三流诗人。而一部《红楼梦》,其重要性胜过了我国数千年来二三流小说的总和。当然这些精英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植于大众文化的土壤中。
所以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可失去莎士比亚。原因在于,莎士比亚代表的英国文化,是英国的人心,英国的品性与风格,英国人的骄傲与向心力,这正是理由与根基。反过来说,一个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完了,有之不多,无之不少,这个国家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