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谈中国梦:寄希望于文化 (4)

王萌谈中国梦:寄希望于文化 (4)

最近有记者采访问道:“作为一个文化人,你对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文化事业有什么期待?”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先举个例子:您到巴黎的先贤祠看看,伏尔泰、巴尔扎克、司汤达、卢梭、雨果、左拉、贝托洛、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居里夫妇、大仲马等。先贤祠展示的72位法兰西人物中,除了11人是政治家,其他都是作家、哲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等,这样的阵容当然让人肃然起敬。我们的伟大祖国,文明古国,当然也有自己光耀千古的先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快要65周年了,应该拿出怎样的阵容展示给世界呢?我们能不深思吗?我们喜欢讲科技兴国、人才兴国。现在,从人口数量上来说,中国是世界第一,从人才质地与阵容上来说,我们不敢夸口。

我希望,我国不但要有科学与工程学方面的院士,而且要有,更要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方面的院士。有一种说法,后者的政治性时效性太强,无法评选,这就等于承认我们这里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方面没有专业性学术性,没有学理的与艺术创造的水准与尊严。我们一定要敢于面对这个问题,否则等于自己失去了信心,你又怎么去凝聚人心,实现“中国梦”呢?

我还希望,在文化生成与发展上,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说法做法。我们能做的是文化政策、文化投入、文化硬件建设、文化事业规划与文化口号的提出,我们也可以做到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兴办与提供文化服务,但政策、口号、事业、产业都不过是文化的平台,并不就等于文化的全部。文化是骨子里的东西。一切文化倡导与建设,都要经过人民群众与历史的筛选,一切文化口号与目标,都要经受人类学文化学与文化史本身的客观规律的检验。一些东西存留下来了,发扬光大了,传之千古了,另一些虽然一时搞得动静很大,气势很盛,却可能被历史的河流冲刷得无影无迹。

真正的文化繁荣发展前进,深植于人民心中,深植于人民的日常活动中,深植于人心所向中。但它们更是表现在高端,看你有没有代表民族文化的制高点,有没有大创作、大发明,有没有不光票房高而且质地好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成品,有没有真正高端的教育科研成果,有没有不光能挣码洋而且可引以为自豪的出版物。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正像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一样,还需要不懈努力。

(王蒙,著名作家、文化学者。1934年10月生,河北南皮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