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莫让“正在调查”成回应神器

【案例】莫让“正在调查”成回应神器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QQ图片20130821125229

“正在调查”被指成官方应对舆论监督万能回应

近期的舆论监督事件大部分最新进展都是“正在调查”

专家分析:害怕担责不敢公开

据悉,对于涉及官员的舆论监督事件,一般都会由纪委部门介入调查,目前尚无相关规定要求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调查结论。但涉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则有明确时间规定。

业内人士分析,除一些事件的确较为复杂、调查进展较缓慢外,有些官员习惯于用“正在调查”来回应舆论监督,主要心态无外乎几点:其一,害怕担责,不敢公开;其二,与舆论博弈,不想公开;其三,工作没做到位,不好公开;其四,无视舆论,不愿公开;其五,担心闹大,不敢公开;其六,存在问题,不能公开。由于调查涉及人员众多,存在利益勾结,不能公开。

主动公布没有实际好处,不公布也没有惩处。“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国内舆情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教授沈阳表示,这是大多数“正在调查”现象的现实考虑。

“正在调查”不能无疾而终

一些近期的舆论监督事件大部分最新进展都是“正在调查”:袁振国携妻出国“考察”,“调查仍在进行”;河南宋基会“善款放贷”、巨资建设宋庆龄雕像未完工即拆除,“仍处于调查期间”……“正在调查”成为应对媒体和公众监督的“万能回应”。

舆论监督中敷衍塞责的“正在调查”,俨然已成一种“断头新闻”。“调查”成了逃避监督、阻碍调查的“挡箭牌”,说轻了是在污辱公众的智商,言重了则无异于自戕公信。

主动公布没有实际好处,拖沓应付也很少会有实质惩处。这种“既无压力,便无动力”的现实语境,正是“正在调查”屡屡抛出、忽悠民意的根源所在。更何况,根据有关规定,除了涉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才被要求必须及时回应。而那些涉及官员作风的舆论监督事件,“深查”或是“浅查”,“长查”还是“短查”,往往并无明确限定。

老百姓的话语朴实无华,也总能一针见血。譬如有人就说,一些所谓的“正在调查”,最好理解成“正想对策”或“以拖待忘”。倘若涉及舆论监督的官员及事件内幕微妙、背景很深,就算外界迫不及待地希望获知真相,人家照样敢气定神闲地打“太极”,不慌不忙地继续“调查”。这就好似一笔“千年不赖,万年不还”的呆账,“调查”到底,就是“胜利”。

“正在调查”是一种缓兵之计,更是一种不良风气。如何有效改变这种状况,我看不妨把“正在调查”列为“工作忌语”。今后,回应舆论监督,公布调查进展,不许再言“正在”,只许来讲“已经”。换言之,有关部门核实查清了多少事情,就有一说一地如实相告,并承诺后续调查将在多久期限内给出回答和结论。

对于那些讲不出“已经”、道不明“实情”的有关单位,则可区别情况,要么认作“调查不力”,要么就是“拒绝调查”,来一个结结实实的问责。如果再辅之以一个“群众最不满意的舆论监督回应”年度评选,那就更能促使“正在调查”早日销声匿迹了。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