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自觉把握改革的规律性(2)

深刻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自觉把握改革的规律性(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了极其精练、准确无误、清澈见底的阐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32~33页)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要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就必须把握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方法,即“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列宁选集》,3版,第1卷,8页)。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就能发现社会形态的秘密所在,就能从总体上把握历史规律及其重复性,就能从记载历史现象进而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去分析历史现象。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认识社会历史的唯一的科学方法,为我们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望远镜和显微镜,使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透。毛泽东早就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毛泽东文集》第1卷,4页)

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时,我们应当注意,生产力是社会矛盾运动的起点,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必然推动上层建筑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变革。社会关系、社会形态的重大变革,都根源于生产力,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力不仅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物质生活,而且规定和制约着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前提条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治文明的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提升等目标的实现,最终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根本上说,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

正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发展生产力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特殊意义。马克思早就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86页)。社会主义的实践一再证实了马克思这一观点深刻的真理性和巨大的超前性。正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370页)

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较为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只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149页)因此,改革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如果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那么,消灭剥削、共同富裕体现的则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消灭剥削、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迈进,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同时,我们又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消灭剥削、共同富裕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否则,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所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邓小平文选》第3卷,172页)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