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自觉把握改革的规律性(4)

深刻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自觉把握改革的规律性(4)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当代中国改革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把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前无古人、史无前例、艰难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的社会变革;改革又是一次持续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使中国在20世纪后20年实现了持续发展,而且要为21世纪前50年实现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与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与深层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与新提出的任务就越是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的问题、矛盾、任务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这一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肩负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的前瞻性、预见性;另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这一方法“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社会实验方法,是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用这样一种方法取得经验、发现规律、形成共识,从而在把握规律、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加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推进局部性、阶段性改革。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其经济体制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排斥市场的经济体制后来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枝节的、细微的改变,而是指向经济体制的深层结构和根本问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而解放生产力。改革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使生产力得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现代形式,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要在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方式、企业管理方式、个人分配方式等方面引起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地要在人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引起重大变化,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在多方面改变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日益增强。这就需要我们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有机衔接起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体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社会稳定获得可靠的制度保障;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使社会稳定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明白,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国目前既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社会稳定中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加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营造良好的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社会氛围;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们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深化改革、推进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如果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这个命题规定了改革的作用和地位,那么,“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命题则规定了改革的性质和方向。社会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社会发展有其总趋势,正如邓小平所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382~383页)。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改革,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改革,既要以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赋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近代以来,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各种主义、各种道路都尝试了,但都失败了;各种组织、各种政党都登台了,但都谢幕了。直到找到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与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规律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有着直接联系。这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作出的最佳选择,是一次自觉的历史选择,是一次合规律的科学选择。

中国实行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自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只有改革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同样是一次自觉的历史选择,是一次合规律的科学选择。

就深度、广度和历史地位而言,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从实践上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使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苏式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辛的探索、艰难的实践“独创的”。这是一条“人间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