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自觉把握改革的规律性(3)

深刻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自觉把握改革的规律性(3)

生产力具有不同的形态。按照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在总体上可以把生产力区分为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具有先导性,突出地表现为对整个生产力发展的带动作用,表现为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在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体系中,各种生产力的水平参差不齐,只有通过先进生产力的影响和渗透,才能带动其他生产力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20世纪中叶以来,以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活动的结合日益紧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质的变化,即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同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以致任何一种生产要素及其作用的变化都是由科学技术引起的,任何一种生产力的变革都是科学技术应用的结果,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生长点。在生产活动中,科学技术处于主导地位,科学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整体水平。

因此,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发展先进生产力,从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从而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国民经济。我们应当具有高度的预见力和判断力,善于发现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生长点,善于把握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性,把在突破口、生长点上取得的成果迅速地扩展到整个生产力之中,从而实现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跨越。

在当代中国,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正确把握发展的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的关系。所谓发展的客体尺度,就是自然规律和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规律;所谓发展的主体尺度,就是人从自身需要出发对生产发展的现实要求。发展生产力当然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正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才去改造自然的。但是,需要的满足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地征服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雾霾肆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实际上是以“天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发展的主体尺度必须建立在客观尺度的基础之上,主体性的发挥应当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总体上推动着社会发展。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阶级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仍在维护旧的经济基础即旧的生产关系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阶级同代表新的生产力的阶级必然形成对立、发生对抗。此时,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才能改变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就是一部革命史。英国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俄国革命、中国革命……革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在阶级社会,革命是无法“告别”的,也是“告别”不了的。“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基本适应的。问题在于,这种基本适应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动态中保持和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在不同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体制,而且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体制。问题在于,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即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都在客观上为生产力的发展规定了一定的界限和范围,只能容许生产力在一定限度内发展。因此,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同生产力之间就会出现不适应,甚至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对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协调发展。

这就是说,改革同样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为了本阶级的长治久安也往往实行某些改革,如中国唐朝初期的改革促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宋代的“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则使美国摆脱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并为美国经济在20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些改革只是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缓解了社会基本矛盾,但这些改革毕竟加快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说革命是为了解决社会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经不能容纳它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改革则是为了解决社会体制问题,即在根本上维护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进行变革,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方法只能是改革,改革具有以往阶级社会所不能比拟的重大而特殊的意义,这就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